又一车载关键器件上车,谁将率先抢占市场先机?
时间:2022-11-06 05:00:00
导语:行业迫切需要的一个重要角色是整个3D ToF全栈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产业链。
汽车的智能化进程往往牵一发移动全身。
第四代高通数字座舱平台(8295,世界第一款5nm汽车级座舱SoC芯片)的投产上车即将为智能座舱带来更多的性能冗余。芯片性能大幅进阶,自然会抬高用户对于座舱体验的期待。
五感功能升级是主机厂迭代驾驶舱功能的最佳选择,此升级更注重人车交互,而不仅仅是智能调节灯光、调节座椅舒适度等浅层应用。更智能的人车交互需要更高维度的机器视觉能力。
全球已有一些企业开始推出3家D 视觉相关车辆规级方案,如Melexis2015年开始规级车辆ToF用于驾驶员手势控制操作的芯片上车量产。最近刚刚发布的理想L9采用ToF立体3D摄像头打破了传统智能驾驶舱交互的空间限制。
智能驾驶舱向3D3.化升级浪潮D ToF如何量产技术已成为主机厂关注的焦点。
据高工智能汽车了解,深圳一家深耕ToF奥瑞达,一家技术已久的公司,已经敏锐地抓住了行业的痛点,并提前布局了这条市场空间广阔的蓝海轨道。延续母公司奥比中光3D视觉感知技术基因,奥瑞达致力于与行业合作伙伴携手打造汽车厂量产3D ToF全栈方案。
为什么是3D ToF?
3D ToF它是一种基于连续光脉冲从特定方向场景捕获深度信息的无扫描光探测和测距技术(调制光源主动照射物体)(通常在1~短距离2米)。
结合高分辨率深度和范围(灰度)映射,该技术路线可以满足许多内部传感应用的需要。根据3D在许多复杂的应用类,在许多复杂的应用程序中识别人和物体,无需前景和背景之间的颜色或灰度对比。ToF相机可同时提供两个输出。一是深度图像视频流,输出深度图或点云,然后通过应用算法处理。二是代表反射信号强度的幅度图像,又称置信度图像,近红外2D不受阳光影响的视频流。
此前,大多数用于检测驾驶员疲劳的驾驶员监测系统 (DMS)均采用低成本传统2D红外摄像头(配合IR红外LED),导致大量信息信息。
相比之下,3D摄像头的三维成像可以识别视野中空间每个点的三维座标信息,使计算机能够获得空间的三维座标信息D数据可以恢复完整的三维图像。
按照分类,3D立体成像主要分为结构光,ToF和双目视觉三种技术路线。
据奥锐达副总经理陈挚博士介绍,被动式双目视觉受环境光影响较大,适用于中、远距的户外场景。结构光和ToF均为主动光源成像,适用于室内外中短距离高精度测量。3.采用主动光源D抗环境光干扰能力强,输出深度高,检测数据准确。但在汽车上使用,ToF相机的结构比其他3更简单D技术,ToF车内可靠性更高,车规器件更成熟。
可以说,3D ToF是目前最适合驾驶舱视觉感知交互的技术。
实际上,基于ToF的3D早在2015年左右,摄像头感知系统就应用于宝马、奔驰等品牌车的豪华版配置,主要用于舱内手势交互功能。但当时的系统QVGA分辨率较低(320x240像素),视角窄,体验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厂商对技术的不断打磨,3D ToF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加持,相关产业链开始逐步完善,即将迎来爆发期。
被产业链呼唤C位”
3D ToF上车离不开产业链中关键角色的出现。
虽然几乎所有的主机厂都专注于3D ToF技术,但在与客户的沟通中,我们最大的感觉是技术对汽车制造商仍然很奇怪,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技术,我们能做什么?如果你想把它安装在驾驶舱里,汽车厂需要开哪些技术栈?如何配合供应商?所以目前国内车载ToF成熟的商业应用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陈智博士介绍。
3D ToF产业链又长又复杂,包括ToF芯片、摄像头模块、软件算法、智能驾驶舱域控制器等环节。同时,由于新事物的自然属性,各厂商对 ToF功能定义也大不相同。
一切都没有标准化,所以目前的主机厂必须实现ToF落地必须调查各个环节,这对汽车厂自身的研发能力和知识体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陈志博士说。
可以看出,行业迫切需要的一个重要角色是整个3D ToF全栈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产业链。
另一方面,行业客户的能力也决定了解决方案提供商必要的灵活性。
例如,大多数行业客户专注于产品应用和场景定义,需要在行业上游提供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
一部分客户拥有一定的 3D 视觉系统的定义能力和开发能力需要提供匹配的关键系统模块,如相机头模块和深度引擎算法算力平台。
也有少数玩家具有较强的驾驶舱底部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这就要求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高度定制的产品解决方案,以满足其产品定义,并实现专业价值。
据陈志博士介绍,奥瑞达提供的iToF解决方案有系统设计,sensor选型与应用、深度引擎算法移植、量产校准等因素,能满足客户的各种定制需求。
其中,车辆规级系统的方案设计能力包括关键设备的设计和选型参考、光学系统和模块效果的模拟和评价iToF奥瑞达可以协助汽车制造商设计差异化的深度发动机调整、与高通主机平台的联合调整和适应ToF产品方案赋能主机厂实现ToF项目量产落地。
据了解,奥瑞达为智能汽车量身定制3D ToF今年9月将发布智能驾驶舱计划,ToF有望加快技术上车进程。
自研方案采用车载ToF传感器芯片制造商拥有最丰富的量产经验Melexis在高通8155平台上实现产品VGA大分辨率30fps高帧频高精度3D效果。奥锐达与行业一流的车规模组厂合作设计的模组“身型”小巧,可以灵活匹配到各种车内安装位置上,实现包括3D DMS、金融安全人脸识别,Face ID和3D空间手势交互等功能。
最强背书
智能驾驶舱是许多巨头布局的关键领域。奥瑞达能够在智能汽车领域展示自己的实力,也受益于其母公司奥比中光在3号D视觉感知领域的深基因。
奥比中光在中国率先发展3D视觉感知技术系统研发,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少数企业之一,不久前在科技创新板上市。
作为3D奥比中光是视觉感知的第一梯队制造商,其专利申请量与苹果和微软相当。目前,世界已经掌握了3D视觉感知核心技术,实现百万面阵3D苹果、微软、索尼、英特尔、华为、三星和奥比中光是唯一一家大规模生产视觉传感器的公司。
据了解,奥比中光发展了结构光,iToF、双目、dToF、Lidar工业三维测量等六大主流D研发布局视觉感知技术路线。奥瑞达子公司专注于与智能汽车相关的激光雷达、智能驾驶舱和移动机器人业务。基于对各类3D奥瑞达对视觉感知技术全栈式的深入理解判断3D ToF技术更加适合在智能座舱领域快速量产落地。
据陈志博士介绍,奥瑞达不仅可以为产业链摄像头模块制造商提供服务ToF校准算法和设备赋能Tier 1(车厂一级供应商)ToF也可以提供模块ToF从传感器芯片方案、深度引擎算法到整机相关服务,自然可以解决主机厂信息差带来的迫切需要。
根据招股说明书中的相关研究报告,2019年-2025年,全球3D各个细分领域的成像和传感市场将迎来一轮新的市场规模。其中,2019年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8月开始.2025年,54亿美元增长到36亿美元.7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8%。预计到2025年,智能汽车将占总市场规模的25%,成为全球3%D成像和传感市场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高工智能汽车认为,以3D以视觉感知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在手机、线下零售刷脸支付等行业实现了成熟的商业应用,在智能汽车行业,3D虽然视觉感知技术的应用才刚刚开始,但边界远非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