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信道
简称FC(Fibre Channel),是一种高速网络技术标准(T11),于计算机设备之间数据传输,传输率可以达到1或2 Gbps(在不久的将来可达10 Gbps)。
静电感应晶体管
静电感应晶体管—Static Induction Transistor,简称SIT,实际上是一种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它是在普通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极型电压控制器件,有源、栅、漏三个电极,它的源漏电流受栅极上的外加垂直电场控制。静电感应晶体管是一种多子导电的器件,其工作频率与电力MOSFET相当,甚至超过电力MOSFET,而功率容量也比电力MOSFET大,因而适用于高频大功率场合。
虚拟存储器
所谓虚拟存储器(Virtual Memory),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将一定的外存容量模拟成内存,同时对程序进出内存的方式进行管理,从而得到一个比实际内存容量大得多的内存空间,使得程序的运行不受内存大小的限制。虚拟存储区的容量与物理主存大小无关,而受限于计算机的地址结构和可用磁盘容量。
巨磁阻效应
所谓巨磁阻效应(Giant Magnetoresistance),是指磁性材料的电阻率在有外磁场作用时较之无外磁场作用时存在巨大变化的现象。它是一种量子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现象,磁阻效应的一种,可以在磁性材料和非磁性材料相间的薄膜层(几个纳米厚)结构中观察到。巨磁阻效应被成功地运用在硬盘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商业应用价值。
真空电容
真空电容就是以真空作为介质的电容器。这种电容器的电极组是采用高导无氧铜带通过一整套高精度模具一道道引伸而形成的一组同心圆柱形电极被密封在一个真空容器中。因此其性能稳定可靠,不容易产生飞弧、电晕等现象。
金属化薄膜电容
金属化薄膜电容是以有机塑料薄膜做介质,以金属化薄膜做电极,通过卷绕方式制成(叠片结构除外)制成的电容,金属化薄膜电容器所使用的薄膜有聚乙酯、聚丙烯、聚碳酸酯等,除了卷绕型之外,也有叠层型。其中以聚酯膜介质和聚丙烯膜介质应用最广。
电阻应变片
电阻应变片也称电阻应变计,简称应变片或应变计,是由敏感栅等构成用于测量应变的元件。它能将机械构件上应变的变化转换为电阻变化。电阻应变片是由Φ=0.02-0.05mm的康铜丝或镍铬丝绕成栅状(或用很薄的金属箔腐蚀成栅状)夹在两层绝缘薄片中(基底)制成。用镀银铜线与应变片丝栅连接,作为电阻片引线。
防腐热电阻
防腐热电阻是热电阻的一种,具有防腐的特性,有防腐铜电阻和防腐铂电阻两类,防腐铂电阻是最常用的防腐热电阻。它是中低温区最常用的一种温度检测器。它的主要特点是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其中铂热电阻的测量精确度是的,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温,而且被制成标准的基准仪。
高压真空继电器
高压真空继电器采用了独特的陶瓷真空密封技术,将继电器的接触点密封与外界空气隔离以获得高的耐压。在密封空间中按照不同的继电器使用要求而采用不同的介质,具有耐压高,体积小,开断速度快,性能稳定可靠等优点,广泛用于雷达,电源,广播,无线电通讯和电子设备的控制电路中。
红外气体传感器
红外气体传感器是红外测量技术与数字处理技术来进行气体检测的装置,内部集成了完整的相关控制电路和温度补偿电路,广泛应用在气体分析行业和工业过程控制。
物位传感器
物位传感器(level transducer)能感受物位(液位,料位)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物位传感器的形式会多种多样,其形式应以非接触式为研制重点。其发展方向是通过广泛应用微机等高新电子技术来获得全面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同时还要向着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红外气体分析器
红外气体分析器是利用被测气体对中红外光线的吸收来分析气体的设备,吸收规律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红外气体分析器是一类应用广泛、代表性的在线气体分析器,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常见非单元素气体都有可能适用。
微流量红外气体分析器
微流量红外气体分析器是基于微流量检测方法来进行气体分析的装置,微流量检测是一种利用敏感元件的热敏特性测量微小气体流量变化的气体测量方法。传感元件是两个微型热丝电阻镍镉栅和另外两个辅助电阻组成惠斯通电桥。热丝电阻通电加热至一定温度,当有气体流过时,带走部分热量使热丝元件冷却,电阻变化,通过电桥转变成电压信号。
双极型集成电路
双极型集成电路(bipolar integrated circuit)是指以通常的NPN或PNP型双极型晶体管为基础的单片集成电路。它是1958年世界上最早制成的集成电路。双极型集成电路主要以硅材料为衬底,在平面工艺基础上采用埋层工艺和隔离技术,以双极型晶体管为基础元件。按功能可分为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两类。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是利用半导体气敏元件作为敏感元件的气体传感器,是最常见的气体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家庭和工厂的可燃气体泄露检测装置,适用于甲烷、液化气、氢气等的检测。
标准光源
标准光源,英文为Standard Light Sources,是指最接近自然光光谱成分的人造光源,在其照射下观察到的物体颜色与在自然光线下观察到的物体颜色非常相似的。标准光源含有5000K(或6500K)色温,且显色指数Ra>90%,主要用于检测物品的颜色偏差,通常被安装在标准光源箱内。
信号调理电路
信号调理电路就是信号处理电路,把模拟信号变换为用于数据采集、控制过程、执行计算显示读出或其他目的的数字信号。是指利用内部的电路,如滤波器、转换器、放大器等来改变输入的讯号类型并输出。在实际应用中工业信号有些是高压,过流,浪涌等,不能被系统正确识别,必须调整理清。
无线通信IC
无线通信IC是用于无线射频通信的收发及数字/模拟信号处理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统称,常见的无线通信IC材料有硅双极互补金属氧化半导体(Si Bipolar CMOS)、硅锗(SiGe)、砷化镓(GaAs)、磷化铟等,如今无线通信IC产业已成为半导体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
无线传感网络
无线传感网络WSN(WirelessSensorNetwork)是一种自组织网络,通过大量低成本、资源受限的传感节点设备协同工作实现某一特定任务。 它是计算、通信和传感器三项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是当前国际上备受关注的、涉及多学科高度交叉、知识高度集成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传感器技术、微机电系统、现代网络和无线通信等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现代无线传感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所处的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其他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所以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器具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即电磁敏感性。在当今信息社会,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个系统中采用的电气及电子设备数量大大增加,而且电子设备的频带日益加宽,功率逐渐增大,灵敏度提高,联接各种设备的电缆网络也越来越复杂,因此,电磁兼容问题日显重要。
连续时间滤波器
连续时间滤波器能够直接处理模拟信号,它不需要经过A/D, D/A转换、采样和保持以及抗混叠滤波器。一般来说,滤波器可以分成两大类即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它有多种实现方法,如有源RC滤波器,MOSFET-C滤波器,Gm-C滤波器,Gm-C-OPAMP滤波器等。许多现代通信系统如电视、电话等都包括各种各样的滤波器。
电子护照芯片
电子护照芯片是电子护照中加入的智能芯片,除了存储数字化的持照人的姓名、出生地点和出生日期等身份资料,还有持照人的生物特征,如面相、指纹和眼虹膜等,保证了防伪性能的提高。电子护照的标签是由ICAO(国际民航组织)制定的,每个实行电子护照的国家必须严格遵守。
压电驱动器
压电驱动器利用逆压电效应,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或机械运动,聚合物驱动器主要以聚合物双晶片作为基础,包括利用横向效应和纵向效应两种方式,基于聚合物双晶片开展的驱动器应用研究包括显示器件控制、微位移产生系统等。
压电材料
压电材料是在压力作用下发生极化而在两端表面间出现电位差的电介质。在异极晶体材料的特定方向上施加应力,晶体一些对应表面上分别出现正、负束缚电荷,其电荷密度与施加应力的大小成比例,当应力反向时,电荷改变符号,这种由机械应力使电介质极化,并形成晶体表面荷电的效应称为压电效应。
压电陶瓷材料
压电陶瓷材料是一种能够将机械能和电能互相转换的功能陶瓷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一种具有压电效应的材料。它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压电陶瓷构成的超高精度、低能耗、控制简便的驱动器 ,在精密工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锟
高锟(Charles Kuen Kao),华裔物理学家,1933年11月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区),拥有英国和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目前在香港和美国加州山景城两地居住。高锟为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与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埃尔伍德·史密斯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数字讯号处理器
数字讯号处理器是用于快速处理数字信号的专用处理器,具有比通用微处理器高得多的处理速度,用于信号的滤波、相关、均衡、变换、调制解调和编码解码等实时处理。由于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快捷的运行速度,数字讯号处理器在信息科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磁流变液
磁流变液英文名字为MagnetorheologicalFlu-ids简称MR我国研究人员有时也称为磁流变液.一般由基液、弥散质、活化剂三部分组成。磁流变液的工程应用遍布建筑结构、海洋平台、桥梁及高速车辆等领域,尤其是在车辆先进悬挂系统领域的应用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
赵梓森
赵梓森,生于1932年2月4日,广东中山人,195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信系(现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历任武汉邮电学院讲师,邮电部激光通信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工程师。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195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光纤通信者之一,并进行了中国次光纤通信的试验,为开创中国的光纤通信事业作出贡献。撰有《用O--∞法解网络》等论文,着有《数学光纤通信系统原理》等。他是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磁流变减振器
磁流变减振器利用电磁反应,以来自监测车身和车轮运动传感器的输入信息为基础,对路况和驾驶环境做出实时响应。磁流变液体是一种磁性软粒悬浮液,当液体被注入减振器活塞内的电磁线圈后,线圈的磁场将改变其流变特性(或产生流体阻力),从而在没有机电控制阀、且机械装置简单的情形下,产生反应迅速、可控性强的阻尼力。磁流变减振器的有着阻尼力可调倍数高、易于实现计算机变阻尼实时控制、结构紧凑以及外部输入能量小等特点,日益受到工程界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