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单电子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
  • 电话:400-990-0325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笔记

时间:2022-12-08 22:30:00 p492传感器

目 录

  • 第1章 信息化知识 1
    • 1.1 信息化和信息化 1
      • 1.1.1 信息 1
      • 1.1.2 信息系统 5
      • 1.1.3 信息化 7
      • 1.1.4 国家信息系统要素 8
      • 1.1.5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趋势 13
    • 1.2 国家信息化战略和规划 20
      • 1.2.1 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 20
      • 1.2.2 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
      • 1.2.3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22
    • 1.3 电子政务 29
      • 1.3.1 电子政务的概念和内容 29
      • 1.3.2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30
      • 1.3.3 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 31
      • 1.3.4 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应用重点 31
    • 1.4 企业信息化与两个现代化深度融合 36
      • 1.4.1 企业信息概述 36
      • 1.4.2 企业资源计划 42
      • 1.4.3 客户关系管理 51
      • 1.4.4 供应链管理 60
      • 1.4.5 电子商务 69
    • 1.5 商业智能 77
    • 1.6 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 84
      • 1.6.1 大数据 84
      • 1.6.2 云计算 92
      • 1.6.3 互联网 97
      • 1.6.4 智慧城市 99
  • 第2章 信息系统集成和服务管理 108
    • 2.1 信息系统集成和服务管理系统 108
      • 2.1.1 信息系统集成和服务管理的内容 108
      • 2.1.2 促进信息系统集成和服务管理 110
    • 2.2 信息系统集成和服务资质管理 113
      • 2.2.1 信息系统集成和服务资质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 113
      • 2.2.2 信息系统集成和服务资质管理措施 114
      • 2.2.3 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等级条件 116
    • 2.3 ITIL与IT服务管理、ITSS信息技术服务,信息系统审计 117
      • 2.3.1 ITIL与IT服务管理 117
      • 2.3.2 ITSS与信息技术服务 121
      • 2.3.3 审计信息系统 127
  • 第3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 133
    • 3.1 建设信息系统 133
      • 3.1.1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133
      • 3.1.2 开发信息系统的方法 133
    • 3.2 信息系统设计 134
      • 3.2.1 方案设计 134
      • 3.2.2 系统架构 134
      • 3.2.3 设备、DBMS及技术选型 135
    • 3.3 软件工程 135
      • 3.3.1 软件需求分析与定义 135
      • 3.3.2 软件设计、测试和维护 135
      • 3.3.3 软件质量保证和质量评价 136
      • 3.3.4 软件配置管理 136
      • 3.3.5 软件流程管理 137
      • 3.3.6 软件开发工具 137
      • 3.3.7 软件复用 137
    • 3.4 面向对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138
      • 3.4.1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138
      • 3.4.2 统一建模语言和可视化建模 140
      • 3.4.3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 140
      • 3.4.4 面向对象系统设计 141
    • 3.5 软件架构 141
      • 3.5.1 定义软件架构 141
      • 3.5.2 软件架构模式 141
      • 3.5.3 分析和评估软件架构 143
      • 3.5.4 软件中间件 143
    • 3.6 集成技术的典型应用 145
      • 3.6.1 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 145
      • 3.6.2 Web Services技术 146
      • 3.6.3 JavaEE架构 146
      • 3.6.4 .NET架构 147
      • 3.6.5 软件引擎技术 147
      • 3.6.6 组件及其在系统集成项目中的重要性 147
      • 3.6.7 常用的组件标准 148
    • 3.7 计算机网络知识 148
      • 3.7.1 网络技术标准与协议 148
      • 3.7.2 Internet技术及应用 149
      • 3.7.3 网络分类 152
      • 3.7.4 网络服务器 153
      • 3.7.5 网络交换技术 154
      • 3.7.6 网络存储技术 154
      • 3.7.7 光网络技术 154
      • 3.7.8 无线网络技术 155
      • 3.7.9 网络接入技术 155
      • 3.7.10 综合布线、机房工程 156
      • 3.7.11 网络规划、设计和实施 156
      • 3.7.12 网络安全 158
      • 3.7.13 网络管理 159
    • 3.8 新兴信息技术 159
      • 3.8.1 云计算 159
      • 3.8.2 物联网 163
      • 3.8.3 移动互联网 168
      • 3.8.4 大数据 171
  • 第4章 一般项目管理知识 176
    • 4.1 项目是什么?项目管理是什么? 176
      • 4.1.1 项目的定义 176
      • 4.1.2 项目目标 176
      • 4.1.3 项目的特点 178
      • 4.1.4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特点 178
      • 4.1.5 项目管理的定义及其知识范围 179
      • 4.1.6 项目管理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180
      • 4.1.7 项目管理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183
      • 4.1.8 项目经理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 187
      • 4.1.9 项目干系人 189
      • 4.1.10 项目管理系统 191
      • 4.1.11 职业环境因素 192
      • 4.1.12 组织过程资产 192
      • /ul>
      • 4.2 项目的组织方式 193
        • 4.2.1 组织体系 193
        • 4.2.2 组织的文化、风格与沟通 193
        • 4.2.3 组织结构 194
        • 4.2.4 PMO在组织结构中的作用 199
      • 4.3 项目生命周期 201
        • 4.3.1 项目生命周期的特征 201
        • 4.3.2 项目阶段的特征 204
        • 4.3.3 项目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 205
      • 4.4 典型的信息系统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 205
      • 4.5 单个项目的管理过程 211
        • 4.5.1 项目过程 212
        • 4.5.2 项目管理过程组 214
        • 4.5.3 项目管理过程图示 219
    • 第5章 项目立项管理 222
      • 5.1 项目建议 222
        • 5.1.1 项目建议书 222
        • 5.1.2 项目建议书的编写、申报和审批 224
      • 5.2 项目可行性分析 224
        • 5.2.1 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 224
        • 5.2.2 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 227
      • 5.3 项目审批 228
      • 5.4 项目招投标 229
        • 5.4.1 项目招标 229
        • 5.4.2 项目投标 230
        • 5.4.3 开标与评标 234
        • 5.4.4 选定项目承建方 235
      • 5.5 项目合同谈判与签订 235
        • 5.5.1 合同谈判 235
        • 5.5.2 签订合同 236
      • 5.6 供应商项目立项 236
      • 5.7 阅读材料:软件承建方投标综合成本评估法 238
    • 第6章 项目整体管理 242
      • 6.1 项目整体管理概述 242
        • 6.1.1 项目整体管理的含义、作用和过程 242
        • 6.1.2 项目经理是整合者 243
        • 6.1.3 整体管理的地位 244
      • 6.2 项目整体管理实现过程 244
        • 6.2.1 制订项目章程概述 244
        • 6.2.2 制订项目章程 245
        • 6.2.3 项目章程实例 246
      • 6.3 制订项目管理计划 247
        • 6.3.1 项目管理计划的概述 247
        • 6.3.2 制订项目管理计划的输入 249
        • 6.3.3 制订项目管理计划的工具与技术 249
        • 6.3.4 制订项目管理计划的输出 249
      • 6.4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 251
        • 6.4.1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的概述 251
        • 6.4.2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的输入 253
        • 6.4.3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的工具与技术 253
        • 6.4.4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的输出 253
        • 6.5 监控项目工作 255
        • 6.5.1 监控项目工作的概述 255
        • 6.5.2 监控项目工作的输入 256
        • 6.5.3 监控项目工作的工具与技术 257
        • 6.5.4 监控项目工作的输出 259
      • 6.6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 260
        • 6.6.1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的概述 260
        • 6.6.2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的输入 262
        • 6.6.3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的工具和技术 263
        • 6.6.4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的输出 263
        • 6.6.5 整体变更控制案例
      • 6.7 结束项目或阶段 265
        • 6.7.1 结束项目或阶段的概述 265
        • 6.7.2 结束项目或阶段的输入 266
        • 6.7.3 结束项目或阶段的工具与技术 267
        • 6.7.4 结束项目或阶段的输出 267
    • 第7章 项目范围管理 268
      • 7.1 项目范围管理概念 268
        • 7.1.1 项目范围管理的含义及作用 268
        • 7.1.2 项目范围管理的主要过程 269
      • 7.2 编制范围管理计划 269
        • 7.2.1 编制范围管理计划过程所用的工具与技术 269
        • 7.2.2 编制范围管理计划过程的输入、输出 270
      • 7.3 收集需求 271
        • 7.3.1 收集需求过程的工具与技术 271
        • 7.3.2 收集需求过程的输入、输出 273
      • 7.4 范围定义 275
        • 7.4.1 范围定义 275
        • 7.4.2 范围说明书 277
      • 7.5 创建工作分解结构 279
        • 7.5.1 WBS 创建工作的工具与技术 283
        • 7.5.2 WBS 创建工作的输入、输出 285
      • 7.6 项目范围确认 286
        • 7.6.1 项目范围确认的工作要点 286
        • 7.6.2 项目范围确认的工具与技术 287
        • 7.6.3 项目范围确认的输入、输出 287
      • 7.7 项目范围控制
        • 7.7.1 项目范围控制涉及的主要内容
        • 7.7.2 项目范围控制与项目整体变更管理的联系
        • 7.7.3 项目范围控制与用户需求变更的联系
        • 7.7.4 项目范围控制涉及所用的工具与技术
        • 7.7.5 项目范围控制的可输入、输出
    • 第8章 项目进度管理 293
      • 8.1 规划项目进度管理 293
        • 8.1.1 规划项目进度管理的输入 293
        • 8.1.2 规划项目进度管理的工具与技术 294
        • 8.1.3 规划项目进度管理的输出 295
      • 8.2 定义活动 296
        • 8.2.1 定义活动的输入 296
        • 8.2.2 定义活动的工具与技术 296
        • 8.2.3 定义活动的输出 297
      • 8.3 排列活动顺序 298
        • 8.3.1 排列活动顺序的输入 298
        • 8.3.2 排列活动顺序的工具与技术 299
        • 8.3.3 排列活动顺序的输出 303
      • 8.4 估算活动资源 303
        • 8.4.1 估算活动资源的输入 304
        • 8.4.2 估算活动资源的工具与技术 305
        • 8.4.3 估算活动资源的输出 301
      • 8.5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 306
        • 8.5.1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的输入 306
        • 8.5.2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的工具与技术 307
        • 8.5.3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的输出 309
      • 8.6 制订进度计划 309
        • 8.6.1 进度规划工作概要 309
        • 8.6.2 制订进度计划的输入 311
        • 8.6.3 制订进度计划的工具与技术 312
        • 8.6.4 制订进度计划的输出 316
      • 8.7 控制进度 320
        • 8.7.1 控制进度的输入 321
        • 8.7.2 控制进度的工具与技术 321
        • 8.7.3 控制进度的输出 322
        • 8.7.4 项目进度控制示例 324
    • 第9章 项目成本管理 329
      • 9.1 成本管理概念及相关术语 329
        • 9.1.1 成本与成本管理概念 329
        • 9.1.2 相关术语 331
      • 9.2 制订项目成本管理计划 332
        • 9.2.1 项目成本管理计划制订的输入 332
        • 9.2.2 项目成本管理计划制订的工具与技术 333
        • 9.2.3 项目成本管理计划制订的输出 334
      • 9.3 项目成本估算 335
        • 9.3.1 项目成本估算的主要相关因素 335
        • 9.3.2 项目成本估算的主要步骤 336
        • 9.3.3 项目成本估算所采用的技术与工具 337
        • 9.3.4 项目成本估算的输入、输出 339
      • 9.4 项目成本预算 342
        • 9.4.1 项目成本预算及作用 342
        • 9.4.2 项目成本预算的基本概念 342
        • 9.4.3 制订项目成本预算的步骤 342
        • 9.4.4 项目成本预算的工具与技术 343
        • 9.4.5 项目成本预算的输入、输出 343
      • 9.5 项目成本控制 346
        • 9.5.1 项目成本控制主要内容 346
        • 9.5.2 项目成本控制所用的工具与技术 346
        • 9.5.3 项目成本控制的输入、输出 353
    • 第10章 项目质量管理 355
      • 10.1 项目质量管理概论 355
        • 10.1.1 质量及质量管理概念 355
        • 10.1.2 质量管理及其发展史 356
        • 10.1.3 项目质量管理 358
      • 10.2 规划质量管理 358
        • 10.2.1 规划质量管理概述 358
        • 10.2.2 规划质量管理的输入 359
        • 10.2.3 规划质量管理的工具与技术 360
        • 10.2.4 规划质量管理输出 363
      • 10.3 实施质量保证 364
        • 10.3.1 实施质量保证概述 364
        • 10.3.2 实施质量保证输入 365
        • 10.3.3 实施质量保证方法与工具 365
        • 10.3.4 实施质量保证输出 367
      • 10.4 质量控制 368
        • 10.4.1 质量控制概述 368
        • 10.4.2 质量控制输入 368
        • 10.4.3 质量控制工具与技术 369
        • 10.4.4 质量控制输出 370
    • 第11章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372
    • 11.1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372
        • 11.1.1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及其过程的定义 372
        • 11.1.2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有关概念 374
      • 11.2 编制项目人力资源计划 374
        • 11.2.1 编制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的工具与技术 375
        • 11.2.2 编制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的输入 377
        • 11.2.3 编制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的输出 379
      • 11.3 项目团队组织建设 381
        • 11.3.1 组建项目团队 381
        • 11.3.2 项目团队建设 384
      • 11.4 项目团队管理 389
        • 11.4.1 项目团队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389
        • 11.4.2 项目团队管理的方法 390
        • 11.4.3 冲突管理 390
        • 11.4.4 项目团队管理的输入、输出 392
          • 延伸阅读:现代激励理论及项目经理所需具备的影响力 395
    • 第12章 项目沟通管理和干系人管理 402
      • 12.1 沟通的基本概念 402
        • 12.1.1 沟通的定义 402
        • 12.1.2 沟通的方式 404
        • 12.1.3 沟通渠道的选择 405
        • 12.1.4 沟通过程的有效性 409
        • 12.1.5 沟通基本技能 409
      • 12.2 制订沟通管理计划 410
        • 12.2.1 制订沟通管理计划的输入 410
        • 12.2.2 制订沟通管理计划的工具 411
        • 12.2.3 制订沟通管理计划的输出 412
      • 12.3 管理沟通 413
        • 12.3.1 管理沟通的输入 413
        • 12.3.2 管理沟通的工具 413
        • 12.3.3 管理沟通的输出 414
      • 12.4 控制沟通 415
        • 12.4.1 沟通过程控制的输入 415
        • 12.4.2 控制沟通的技术和方法 416
        • 12.4.3 控制沟通的输出 417
      • 12.5 项目干系人管理 418
        • 12.5.1 项目干系人管理所涉及的过程 420
        • 12.5.2 识别项目干系人 422
        • 12.5.3 编制项目干系人管理计划 428
        • 12.5.4 管理干系人参与 433
        • 12.5.5 控制干系人参与 437
    • 第13章 项目合同管理 443
      • 13.1 项目合同 443
        • 13.1.1 合同的概念 443
        • 13.1.2 合同的法律特征 444
        • 13.1.3 有效合同原则 444
      • 13.2 项目合同的分类 445
        • 13.2.1 按信息系统范围划分的合同分类 445
        • 13.2.2 按项目付款方式划分的合同分类 446
      • 13.3 项目合同签订 447
        • 13.3.1 项目合同的内容 447
        • 13.3.2 项目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 448
        • 13.3.3 项目合同谈判与签订 449
      • 13.4 项目合同管理 452
        • 13.4.1 合同管理及作用 452
        • 13.4.2 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 453
      • 13.5 项目合同索赔处理 455
        • 13.5.1 索赔概念和类型 455
        • 13.5.2 索赔构成条件和依据 456
        • 13.5.3 索赔的处理 456
        • 13.5.4 合同违约的管理 458
    • 第14章 项目采购管理 460
      • 14.1 采购管理的相关概念和主要过程 460
        • 14.1.1 概念和术语 460
        • 14.1.2 采购管理的主要过程 460
      • 14.2 编制采购计划 462
        • 14.2.1 编制采购计划的输入、输出 463
        • 14.2.2 用于编制采购计划过程的技术和方法 472
        • 14.2.3 工作说明书 473
      • 14.3 实施采购 474
        • 14.3.1 实施采购的输入 475
        • 14.3.2 实施采购的方法和技术 476
        • 14.3.3 实施采购的输出 478
      • 14.4 招投标 479
        • 14.4.1 招标人及其权利和义务 479
        • 14.4.2 招标代理机构 480
        • 14.4.3 招标方式 481
        • 14.4.4 招投标程序 481
        • 14.4.5 投标 481
        • 14.4.6 开标、评标和中标 481
        • 14.4.7 供方选择 482
        • 14.4.8 相关法律责任 483
      • 14.5 控制采购 484
        • 14.5.1 控制采购的输入 485
        • 14.5.2 控制采购过程使用的工具与技术 486
        • 14.5.3 控制采购的输出 487
        • 14.6 结束采购 488
    • 第15章 信息(文档)和配置管理 491
      • 15.1 信息系统项目相关信息(文档)及其管理 491
        • 15.1.1 信息系统项目相关信息(文档) 491
        • 15.1.2 信息系统项目相关信息(文档)管理的规则和方法 492
      • 15.2 配置管理 493
        • 15.2.1 配置管理的概念 493
        • 15.2.2 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498
        • 15.2.3 配置标识 498
        • 15.2.4 配置控制 499
        • 15.2.5 配置状态报告 501
        • 15.2.6 配置审计 501
        • 15.2.7 发布管理和交付 502
    • 第16章 变更管理 504
      • 16.1 项目变更的基本概念 504
        • 16.1.1 项目变更的含义 504
        • 16.1.2 项目变更的分类 504
        • 16.1.3 项目变更产生的原因 505
      • 16.2 变更管理的基本原则 505
      • 16.3 变更管理角色职责与工作程序 506
        • 16.3.1 角色职责 507
        • 16.3.2 工作程序 507
      • 16.4 变更管理相关事项 511
        • 16.4.1 变更管理操作要点 511
        • 16.4.2 变更管理和整体管理及配置管理的关系 511
    • 第17章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512
      • 17.1 信息安全管理 512
        • 17.1.1 信息安全含义及目标 512
        • 17.1.2 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 513
      • 17.2 信息系统安全 519
        • 17.2.1 信息系统安全概念 519
        • 17.2.2 信息系统安全属性 520
        • 17.2.3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521
      • 17.3 物理安全管理 527
        • 17.3.1 计算机机房与设施安全 527
        • 17.3.2 技术控制 530
        • 17.3.3 环境与人身安全 530
        • 17.3.4 电磁兼容 532
      • 17.4 人员安全管理 533
        • 17.4.1 安全组织 533
        • 17.4.2 岗位安全考核与培训 534
        • 17.4.3 离岗人员安全管理 534
      • 17.5 应用系统安全管理 535
        • 17.5.1 应用系统安全管理的实施 535
        • 17.5.2 应用系统运行中的安全管理 536
      • 17.6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541
    • 第18章 项目风险管理 543
      • 18.1 风险概述 543
        • 18.1.1 风险的定义 543
        • 18.1.2 风险的分类 543
        • 18.1.3 风险的性质 544
      • 18.2 项目风险管理 545
      • 18.3 规划风险管理 548
        • 18.3.1 规划风险管理的输入 549
        • 18.3.2 规划风险管理的工具与技术 550
        • 18.3.3 规划风险管理的输出 550
      • 18.4 识别风险 553
        • 18.4.1 识别风险的输入 554
        • 18.4.2 识别风险的工具与技术 555
        • 18.4.3 识别风险的输出 557
      • 18.5 实施定性风险分析 558
        • 18.5.1 实施定性风险分析的输入 558
        • 18.5.2 实施定性风险分析的工具与技术 559
        • 18.5.3 实施定性风险分析的输出 561
      • 18.6 实施定量风险分析 561
        • 18.6.1 实施定量风险分析的输入 562
        • 18.6.2 实施定量风险分析的工具与技术 562
        • 18.6.3 实施定量风险分析的输出 566
      • 18.7 规划风险应对 567
        • 18.7.1 规划风险应对的输入 568
        • 18.7.2 规划风险应对的工具与技术 568
        • 18.7.3 规划风险应对的输出 570
      • 18.8 控制风险 572
        • 18.8.1 控制风险的输入 572
        • 18.8.2 控制风险的工具与技术 573
        • 18.8.3 控制风险的输出 574
    • 第19章 项目收尾管理 576
      • 19.1 项目验收 576
      • 19.2 项目总结 578
      • 19.3 系统维护 579
        • 19.3.1 软件项目的后续工作 579
        • 19.3.2 系统集成项目的后续工作 580
      • 19.4 项目后评价 581
    • 第20章 知识产权管理 584
      • 20.1 知识产权概念 584
        • 20.1.1 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与范围 584
        • 20.1.2 知识产权的特性 584
      • 20.2 知识产权的内容 585
        • 20.2.1 著作权及邻接权 585
        • 20.2.2 专利权 589
        • 20.2.3 商标权 592
      • 20.3 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滥用 595
        • 20.3.1 知识产权的保护 595
        • 20.3.2 知识产权的滥用 595
      • 20.4 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 596
    • 第21章 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598
      • 21.1 法和法律、法律体系 598
      • 21.2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 598
      • 21.3 诉讼时效 599
        • 21.3.1 民事诉讼时效 599
        • 21.3.2 刑事追诉时效 600
        • 21.3.3 行政诉讼追诉时效 600
      • 21.4 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 600
      • 21.5 法律法规体系的效力层级 601
      • 21.6 标准和标准化常识 601
        • 21.6.1 标准和标准化常识 601
        • 21.6.2 标准化机构 602
        • 21.6.3 标准分级与标准类型 603
        • 21.6.4 我国标准的代号和名称 604
        • 21.6.5 我国各级标准的制定以及标准的有效期 604
      • 21.7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中常用的法律、技术标准和规范 605
        • 21.7.1 法律法规 605
        • 21.7.2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常用的技术标准 606
    • 第22章 职业道德规范 608
      • 22.1 基本概念 608
      • 22.2 项目管理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 609
      • 22.3 项目管理工程师岗位职责 610
      • 22.4 项目管理工程师对项目团队的责任 610
      • 22.5 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水平 611
    • 第23章 案例分析 612
      • 23.1 整体管理案例 612
        • 23.1.1 整体管理案例一 612
        • 23.1.2 整体管理案例二 613
        • 23.1.3 整体管理案例三 614
      • 23.2 范围管理案例 615
        • 23.2.1 范围管理案例一 615
        • 23.2.2 范围管理案例二 616
        • 23.2.3 范围管理案例三 618
      • 23.3 进度管理案例 620
        • 23.3.1 进度管理案例一 620
        • 23.3.2 进度管理案例二 621
        • 23.3.3 进度管理案例三 623
      • 23.4 成本管理案例 625
        • 23.4.1 挣值管理案例一 625
        • 23.4.2 挣值管理案例二 626
      • 23.5 风险管理案例 628
        • 23.5.1 风险管理案例一 628
        • 23.5.2 风险管理案例二 629
      • 23.6 质量管理案例 630
        • 23.6.1 质量管理案例一 630
        • 23.6.2 质量管理案例二 631
      • 23.7 配置管理案例 632
        • 23.7.1 配置管理案例一 632
        • 23.7.2 配置管理案例二 634
      • 23.8 合同管理案例 636
        • 23.8.1 合同管理案例一 636
        • 23.8.2 合同管理案例二 638
      • 23.9 综合案例:南方移动项目 639
        • 23.9.1 案例背景 639
        • 23.9.2 案例解析 649
    • 杂七杂八的补充知识点

第1章 信息化知识 1

1.1 信息与信息化 1

1.1.1 信息 1

  1.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15下 / 17下)
  2. 信息的传输模型(16下)
    信息是有价值的一种客观存在。信息技术主要为解决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处理、计算、转换、表现等问题而不断繁荣发展。信息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信息的传输技术(通常指通信、网络等)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信源:产生信息的实体,信息产生后,由这个实体向外传播
    (2) 信宿:信息的归宿或接受者
    (3) 信道:传送信息的通道(如TCP/IP网络)
    (4)
    编码器:泛指所有变换信号的设备,实际就是终端机的发送部分(如压缩编码器量化器调制器
    (5) 译码器:编码器的逆变换设备(如解调器译码器数模转换器等)
    (6) 噪声:干扰
  3. 信息的质量属性(17上 / 18上)
    记忆口诀:“靠经验精完安及”
    (1)精确性 (percision / veracity / accuracy)
    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准程度
    (2)完整性 (integrity)
    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应包括所有重要事实
    (3)可靠性 (reliability / dependability)
    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以信任的,符合预期
    (4)及时性 (timeliness / promptness)
    指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昨天的天气信息不论怎样精确、完整,对指导明天的穿衣并无帮助,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个信息的价值为零
    (5)经济性 (economy)
    指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6)可验证性 (verifiability)
    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程度
    (7)安全性 (Security / safety)
    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法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确高
  4.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1.1.2 信息系统 5

  1. 系统的特点
    记忆口诀:“开稳健目可脆”
    (1)目的性 (purposiveness / intentionality)
    定义一个系统、组成一个系统或者抽象出一个系统,都有明确的目标或者目的,目标性决定了系统的功能
    (2)可嵌套性 (can be nested)
    系统可以包括若干子系统,系统之间也能够耦合成一个更大的系统。换句话说,组成系统的部件也可以是系统
    (3)稳定性 (stability)
    受规则的约束,系统的内部结构和秩序应是可以预见的;系统的状态以及演化路径有限并能被预测;系统的功能发生作用导致的后果也是可以预估的
    (4)开放性 (openness)
    指系统的可访问性。这个特性决定了系统可以被外部环境识别,外部环境或者其他系统可以按照预定的方法,使用系统的功能或者影响系统的行为
    (5)脆弱性 (vulnerability / fragility)(20年)
    这个特性与系统的稳定性相对应,即系统可能存在丧失结构、功能、秩序的特性,这个特性往往是隐藏不易被外界感知的
    (6)健壮性 (robustness / vigorous) (21年上)
    系统具有能够抵御出现非预期状态的特性称为健壮性
  2.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软件的生命周期:
    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
    需求分析
    概要设计
    详细设计
    编码
    测试
    维护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简化为:
    系统规划(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
    系统分析(需求分析)
    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
    系统实施(编码、测试)
    运行维护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还可以简化为:
    立项(系统规划)
    开发(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
    运维
    消亡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
    启动
    计划
    执行
    收尾

1.1.3 信息化 7

  1. 信息化的5个层次(从小到大) (16年下)
    (1)产品信息化
    (2)企业信息化
    (3)产业信息化
    (4)国民经济信息化
    (5)社会生活信息化
  2. 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启示我们 (17下 / 18上)
    主体:全体社会成员
    时域:长期
    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
    手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
    途径: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
    目标: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1.1.4 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 8

  1. 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
    (1)两网
    政务内网
    政务外网
    (2)一站
    政府门户网站
    (3)四库
    人口
    法人单位
    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
    宏观经济
    (4)十二金(10金和两个系统)
    记忆口诀:“税关 质保 农财 融水 审盾”
    ①办公业务资源系统②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
    ③金税④金关⑤金财⑥金融监管⑦金审
    ⑧金盾⑨金保⑩金农⑪金水⑫金质
  2. 国家信息化体系6要素关系图 (09年 / 11下 / 15下 / 17上 / 17下 / 18上)
    记忆口诀:“上鹰(应用)下鸡(技术)左人右龟(规范)”

    (1)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体系6要素中的龙头,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好的主阵地,集中体现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和效益
    (2) 信息资源、材料资源和能源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我国信息化的薄弱环节
    (3)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信息传输、交换和共享的必要手段
    (4)信息技术和产业是我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5)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成功之本,对其他各要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6)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用于规范和协调信息化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持续、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1.1.5 信息技术发展及趋势 13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以下10方面

  1. 高速度大容量
  2. 集成化和平台化
  3. 智能化
  4. 虚拟计算(20年)
    虚拟化技术主要用来解决高性能的物理硬件产能过剩和老的旧的硬件产能过低的重组重用,透明化底层物理硬件,从而最大化地利用物理硬件。
    (将计算机的服务器、网络、内存及储蓄等实体资源,抽象、封装、规范呈现出来,打破实体结构间不可切割的障碍,使用户更好地使用这些资源)
  5. 通信技术
  6. 遥感和传感技术
  7. 移动智能终端
  8. 以人为本
  9. 信息安全
  10. 两化融合 (13下 / 15上 / 16上 / 18下)
    即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工业化发展战略要协调一致

1.2 国家信息化战略和规划 20

1.2.1 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 20

1.2.2 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

1.2.3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22

1.3 电子政务 29

1.3.1 电子政务的概念和内容 29

  1. 电子政府的概念
    电子政务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2. 电子政府的内容 (12下 / 14上下 / 15上 /16下 / 17上下 / 18上 )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
    (3)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府(G2C
    (4)政府对公务员(G2E)☆

1.3.2 我国电子政务开展的现状 30

1.3.3 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 31

1.3.4 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应用重点 31

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包括建设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等内容。(18年下)

1.4 企业信息化和两化深度融合 36

1.4.1 企业信息化概述 36

  1.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18年下)
  2.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壮大。
  3. 企业信息化结构 (14年上)
    (1)产品(服务层)
    (2)作业层
    (3)管理层
    (4)决策层
  4. 我们不能等工业化完成后才开始信息化或停下工业化只搞信息化,而是应该抓住网络革命的机遇,通过信息化促进工业化,通过工业化为信息化打基础,走信息化和工业化并举、融合、互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之路。
  5. 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规则 (14年下)
    (1)效益规则
    (2)一把手规则
    (3)中长期与短期建设相结合原则
    (4)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
    (5)以人为本的原则

1.4.2 企业资源计划 42

  1. 在线分析处理(OLAP)
  2. ERP是一个以财务会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用来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和人力资源等进行规划和优化,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09年下 / 13年下)
  3. ERP的特点
    (1)ERP是统一的集成系统
    (2)ERP是面向业务流程的系统
    (3)ERP是模块化可配置的
    (4)ERP是开放的系统
  4. ERP系统的功能
    (1)财会管理
    会计核算
    财务管理
    (2)生产控制管理
    主生产计划
    物料需求计划
    能力需求计划
    车间控制
    制造标准
    (3)物流管理 (09年下)
    销售管理
    库存管理
    采购管理
    (4)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规划的辅助决策
    招聘管理
    工资核算
    工时管理
    差旅核算

1.4.3 客户关系管理 51

  1. CRM所涵盖的主要要素
    (1)CRM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但是CRM绝不仅仅是某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它更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策略, CRM注重的是与客户的交流,企业的经营是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传统的以产品或以市场为中心
    (2)CRM在注重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的同时,一定要把帮助企业提高获取利润的能力作为重要指标 (09年下)
    (3)CRM的实施要求企业对其业务功能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将业务的中心转移到客户,同时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有重点地采取不同的策略
  2. 客户数据的种类 (12年上 / 13年上)
    (1)描述性数据
    (2)促销性数据
    (3)交易性数据 ☆
  3. CRM应用功能的设计 (10年下 / 19年上)
    (1)自动化的销售
    (2)自动化的市场营销
    (3)自动化的客户服务
  4. 完整的数据挖掘过程必须包括数据的清理与集成数据的选择与变换数据挖掘以及最后的知识评估与表示。而数据挖掘的直接对象一般包括关系数据库、数据仓库、事务数据库以及一些新型的高级数据库
  5. 数据挖掘的任务分成两项:描述,分类和预测
  6. CRM 系统能与ERP系统在财务、制造、库存等环节进行连接,两者间会形成一定的闭环反馈结构。 (14年上)

1.4.4 供应链管理 60

  1. 衡量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客户满意度(13年上)
  2. 供应链的特征
    (1)交叉线:一个节点企业可能属于多个供应链
    (2)动态性:需要动态更新
    (3)存在核心企业
    (4)复杂性
    (5)面向用户:由用户需求来驱动
  3. 供应链系统设计的原则 (09年下)
    (1)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
    (2)简洁性原则 ☆
    (3)取长补短原则 ☆
    (4)动态性原则
    (5)合作性原则
    (6)创新性原则
    (7)战略性原则
  4. 供应链管理控制和管理的各种“流”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15年上)

1.4.5 电子商务 69

  1. 电子商务的概念
    原始电子商务概念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商务活动。凡使用了诸如电报、电话、广播、传真以及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工具和技术进行商务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电子商务(如电话购物)
    现代电子商务概念在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不需见面,实现网上(线上)交易、在线支付(或者货到付款)、智能配送以及相关综合服务的一切及活动,是完全创新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传统商务流程的一种以信息化手段应用为典型特征的商业运营模式
  2. EDI(电子数据交换)连接原始电子商务和现代电子商务的纽带(19年下半年)
  3. 电子商务的主要功能:
    (1) 广告宣传
    (2) 咨询洽谈
    (3) 网上订购
    (4) 网上支付
    (5) 交易管理
    (6) 商品推送
    (7) 商户管理
    (8) 账户管理
    (9) 供应链管理
  4. 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 (21年上)
    (1) 网络基础设施
    (2) 多媒体内容和网络出版的基础设施
    (3) 报文和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
    电子邮件系统、在线交流系统、基于HTTP或HTTPS的信息传输系统、流媒体播放系统
    (4) 商业服务的基础设施
    (5) 技术标准
    (6) 政策和法律
  5. 电子商务的类型 (10年)
    1) 按照交易对象
    (1)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B
    (2) 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2C)
    (3) 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C2C
    (4) B2A
    2) 电子商务与线下实体店有机结合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称为O2O
  6.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 (10年下)
    (1)法律法规体系
    (2)标准规范体系
    (3)安全认证体系
    (4)信用体系
    (5)在线支付体系
    (6)现代物流体系
    (7)技术装备体系
    (8)服务体系
    (9)运行监控体系
  7. 电子商务用到的安全协议 (11年上 / 14年上 / 15年上)
    (1) 安全套接协议(SSL):保证敏感、关键数据的安全
    (2) 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针对的主要贸易类型是基于信用卡的网络交易;支付系统主要由持卡人、商家、发卡行、收单行、支付网关、认证中心等六个部分组成。
    (3) 增强的私密电子邮件(PEM)
    (4) 安全多用途网际邮件扩充协议(S/MIME)
    (5) 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S-HTTP)
    (6) 三方域安全协议(3-D secure)
  8. 第三方平台结算支付模式的优点 (14年上)
    (1) 比较安全
    (2) 支付成本较低
    (3) 使用方便
    (4) 支付担保业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付款人的利益
  9. 电子商务的常用物流模式 (14年下)
    (1) 自营物流
    (2) 物流联盟
    (3) 第三方物流
    (4) 第四方物流
    (5) 物流一体化

1.5 商业智能 77

  1. 商业智能的概念 (15年下)
    商业智能(BI)为了将数据转化为知识,需要利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工具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因此,从技术层面上讲,商业智能不是什么新技术,它只是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商业智能的关键是将知识提供给管理者,为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提供支持。
  2. 商业智能的组成
    商业智能一般由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
  3. 商业智能系统应具有的主要功能
    (1) 数据仓库
    (2) 数据ETL
    (3) 数据统计输出(报表)
    (4) 分析功能
  4. 商业智能的实现有三个层次 (21年上)
    (1) 数据报表
    (2) 多维数据分析 ☆
    (3) 数据挖掘:是从特定形式的数据集中提炼知识的过程
  5. OLAP按照存储数据的方式可以分为
    ROLAP
    MOLAP:使用多维数组存储数据
    HOLAP
  6. 实施商业智能的步骤 (19年下半年)
    (1)需求分析
    (2)数据仓库建模 ☆
    (3)数据抽取 ☆
    (4)建立商业智能分析报表
    (5)用户培训和数据模拟测试
    (6)系统改进和完善

1.6 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 84

1.6.1 大数据 84

  1. 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可承受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采用新处理模式才能获取很多智能的,深入的,有价值的信息,以期得到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针对大数据的分析处理,不能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而要针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大数据的5V特点 (19年下)
    (1) Volume (大量)
    (2) Velocity (高速)
    (3) Variety (多样)
    (4) Value (价值)
    (5) Veracity (真实性) ☆☆
  3. 大数据从数据源经过分析挖掘到最终获得价值一般需要经过5个主要环节(20年/21年上)
    (1) 数据准备(ETL)
    (2) 数据存储与管理
    (3) 计算处理
    (4) 数据分析
    (5) 知识展现
  4. 大数据关键技术 ☆☆☆☆☆
    (1) 大数据存储管理技术
    代表产品:谷歌 BigTable 和 HadoopHbase 等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
    (2) 大数据元器件数据手册
    IC替代型号,打造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