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单电子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
  • 电话:400-990-0325

一个博士生接受怎样的训练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训练?

时间:2022-09-12 15:30:01 u58传感器q22接近传感器快速连接器抓料机3055d1t加速度传感器12vdc继电器q90fd1振动速度变送器

我粗略了一下机器学习(偏理论和方法论) 不偏工程)约30个技能点(可能增加)

我分成每一点 高中初 三个级别 即总共90分 便于理解 默认本科毕业基础分10分 凑到100分

  1. 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formulated problem 能够写出正确的证据/发明有效的方法
  2. 课程完成:完成足够的课程来支持你的研究和毕业
  3. 文献阅读:每天阅读arxiv 每周保持10次粗读 包括听talk
  4. 编程:至少掌握一门编程语言
  5. 英语表达:熟练完整的日常对话 写作 阅读
  6. Latex使用:是一个美丽的展示公式 图片(如使用pdf而非png) cleveref/bib管理参考文献;设计paper poster slides等
  7. 自我驱动:能够主动做所有开始的研究 主动读paper 与合作伙伴主动update 积极推进项目 偶尔能放弃娱乐
  8. 研究:对于一个not well formulated problem 能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9. 搜集力:能快速准确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点或代码 不要浪费时间重复工作。前人做过 或者使用正确但过时的工具事半功倍
  10. 创新力:能创造一个新的方法或者框架解决问题 包括followup并改进他人的成就
  11. 交叉力:跨领域、不同工具或不同流派的交叉力 完成交叉研究
  12. 洞察力: 文献的价值可以快速理清思路,准确判断 或者挑出问题甚至改进
  13. 写作能力:能在正确的文法基础上写清楚 有趣 有高度立意的论文 最大化研究价值
  14. 影响:不同于写作 专指海报 演讲 主动联系外国学校或企业,获得合作和展示的机会
  15. 研究模式:研究深度 专注痛点问题而非无关紧要的交叉概念/涨点/调参/做小改进
  16. 多样性:注重研究的广度 不限于一个细分领域/一个工具/一个出版渠道
  17. 独立性独立完成研究/教学/演讲/写作等
  18. 时间管理:包括课业 研究 审稿 助教 阅读文献 演讲 实习 合作伙伴之间的时间管理 不会错过deadline
  19. 能量管理:保持体重稳定 睡眠充足 没有心理和精神问题
  20. 情绪管理:面对拒稿、卡壳、抢发等外力因素,保持正常心态 不被消极情绪(如嫉妒) 不甘)降低效率
  21. 爱情关系:不要因为工作顺利而影响你的情感线 独身主义者自动满级
  22. 向上管理:主动与导师或其他教授沟通idea 并适当催促对方改稿子/批条子/推荐机会 并表达自己的合理要求(如放假、换课题)
  23. 向下管理:能主动和弟弟妹妹一起学习 带领他们保持效率 合理安排工作和分配credit
  24. 平等管理:能够主动与一批优秀同龄人平等合作,共同推进项目
  25. 行政管理:有效完成会议预订、财务报销、毕业要求咨询等行政任务 还包括学会写作grant proposal和组织seminar
  26. 项目规划:熟悉和控制完整的科研流程 能提出idea 写出初步证明或跑出初步实验效果 邀请合作者 控制研究进度 并在合理的时间内中稿
  27. 攻击力:审稿时,可以合理地指出他人研究中地错误,判断错误的大小 有信心反击审稿人不合理的建议(如需引用无关文献)
  28. 防御:在演讲或草稿中不要被莫名其妙的问题打乱 不被deadline pressure/peer pressure等影响
  29. 网络:构建完善的网络 覆盖研究 生活 找工作等等
  30. 学术服务:完成TA(助教)审稿等学术义务

以我自己为例 当我攻读博士学位时,我是英国本科生 大致上7 10=17分

完成英语表达(高级)编程(初级)解题(中级)课程(初级)

博一(21分):

数学系博士课和机器学习入门课 并多次参加kaggle 第一次使用tensorflow

课程完成(初级)–>课程完成(中级)
编程(初级)–>编程(中级)

但不会读paper 更不会写 找了几个做ML所有的老师都被拒绝了 试着了解几个女孩,但没有遇到合适的女孩

获得 恋爱关系(初级)
获得 Latex使用(初级)

博二上(31分):

刚开学的时候了现在的导师 第一个线性模型项目(R语言)已经开始 前两个月没有任何进展 但我终于读懂了第一篇文献 虽然这个项目很难 但难点集中 也有对标的work 因此,路径相对清晰 三个月后取得了初步成果

获得 文献阅读(初级)
获得 搜集力(初级)
获得 研究力(初级)

此时有两所外校AP加进来合作 整个证明要快得多 也是第一次学习pdf和png图片的区别 5月投NIPS中了 展示poster

Latex使用(初级)–>Latex使用(中级)
获得 自我驱动(初级)
获得 洞察力(初级)
获得 时间管理(初级)
获得 防御(初级)
获得 人脉网络(初级)
获得 写作能力(初级)

博二次(38分):

导师指导了一个交叉隐私和深度学习的项目 在学长的carry下 我主要负责编程(包括第一次云计算)3个月 这是我进入的第二和第三个领域 本文从根本上解决了深度学习中隐私的问题accountant的问题 理论深效果好 我特别满意

获得 研究格局(初级)
获得 交叉力(初级)
获得 多样性(初级)

算上NIPS今年参加了三次会议 包括我的第一次poster和第一次talk 还学会了怎么报销,帮老师写一点grant的文书 加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暑期学校 五年中唯一中唯一的一年TA义务

获得 影响(初级)
获得 行政管理(初级)
获得 向上管理(初级)
获得 学术服务(初级)

博三上(46分):

从另一个角度继续做第一个项目 没想到遇到了特别大的困难 写了一年才 临发表发现了错误 重新写 总共花了两年时间才完成博四末 导师想在中途放弃 在这段时间里,困惑和痛苦是不够的,外人是不够的

研究力(初级)–>研究力(中级)
获得 情绪管理(初级)

虽然主线任务很不顺利 但是支线任务还是没少做 最重要的是遇到现在的女朋友 都有学术心 互相学习到现在

恋爱关系(初级)–>恋爱关系(中级)

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我还带着其他同学做了几篇文章followup交叉工具paper (这些work发表到博四开学)

获得 独立性(初级)
自我驱动(初级) -->自我驱动(中级)
获得 项目规划(初级)
获得 向下管理(初级)
获得 平级管理(初级)

博三次(60分):

导师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模型 学习了neural tangent kernel这个新工具 也被导师和同学带到了另一个话题上NIPS spotlight 也就是说 在此期间,我与多个合作伙伴同时至少做了5个项目。

交叉力(初级)–>交叉力(中级)
写作能力(初级)–>写作能力(中级)
时间管理(初级)–>时间管理(中级)
获得 精力管理(初级)
多样性(初级)–>多样性(中级)
Latex使用(中级)–>Latex使用(高级)

博三结束的暑假 我做了第一次实习 MSR总部算法组 继续深入研究,区分隐私 解决隐私算法的重要问题(以前只考虑privacy和accuracy 通过实习来关注memory和speed等现实要素) 偏向于方法而不是理论创新 需要手写所有的optimizer

期间完成两篇论文 已发表ICML

研究格局(初级)–>研究格局(中级)
编程(中级)–>编程(高级)
收集力(初级)–>收集力(中级)
获得 创新(初级)
人脉网络(初级)–>人脉网络(中级)

至此 我已经上完了学校所有我需要的机器学习/统计/数学课 并主动约导师oral exam过了 不再上课

向上管理(初级)–>向上管理(中级)
课程完成(中级)–>课程完成(高级)

因为美国疫情开始了 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学术会议, reading group, lecture)我开始订阅各种校外订阅seminar(尤其是one world系列)并开始每天扫描当天arxiv新文章(统计) ML大约130篇/日)

文献阅读(初级)–>文献阅读(中级)

博四上(74分):

博三培养的许多无导师项目都完成了了 中了三篇AISTATS (因为统计要素较大 而ML顶会不太懂inference) 其中一篇槽点无法忍 某个小学生审稿人说我研究的问题和概念都是自创的 我气的直接在rebuttal骂他没有资格审稿 甩wikipedia链接告诉他这些概念有多基础 最后他改分让我中了

同年 我也第一次当审稿人 就是AISTATS 还第一次当了期刊审稿人

获得 攻击力(初级)
交叉力(中级)–>交叉力(高级)
防御力(初级)–>防御力(中级)
洞察力(初级)–>洞察力(中级)
学术服务(初级)–>学术服务(中级)
独立性(初级)–>独立性(中级)
时间管理(中级)–>时间管理(高级)
精力管理(初级)–>精力管理(中级)
向下管理(初级)–>向下管理(中级)
平级管理(初级)–>平级管理(中级)
项目规划(初级)–>项目规划(中级)

和女友相处一周年 感情很好

恋爱关系(中级)–>恋爱关系(高级)

迟到了一年的报销催下来了

行政管理(初级)–>行政管理(中级)

和MSR、Baidu、Huawei研究部门高管保持联络 给些talk 偶尔写技术博客

影响力(初级)–>影响力(中级)

博四下(87分):

困扰我多年的第二个项目终于做完了 在我导师和合作者们神助攻下 用崭新的要素做出了很好的结果 在投统计第一期刊 AOS;另外有一个很满意的work 我独立给出了某个重要问题的training dynamics分析 并且大幅改进收敛性质

目前我的研究范围包括:高维线性模型;隐私模型;深度学习理论(主要NTK);优化算法;可解释模型;贝叶斯模型;missing value imputation

解题力(中级)–>解题力(高级)
研究力(中级)–>研究力(高级)
写作力(中级)–>写作力(高级)
创新力(初级)–>创新力(中级)
独立性(中级)–>独立性(高级)
自我驱动(中级)–>自我驱动(高级)
多样性(中级)–>多样性(高级)
情绪管理(初级)–>情绪管理(中级)

保持着每天扫完arxiv新增文章标题以及扫完ICLR/NIPS/ICML所有文章标题(一年3000+篇)的习惯 广泛撒网 重点捞鱼

文献阅读(中级)–>文献阅读(高级)
搜集力(中级)–>搜集力(高级)
洞察力(中级)–>洞察力(高级)

当ICML和NIPS审稿人 以及宾大暑校

攻击力(初级)–>攻击力(中级)
学术服务(中级)–>学术服务(高级)

博五上(97分):

隐私模型这一块在多方面做到了SOTA 包括计算效率(一样的速度下比Facebook库省了上百倍内存 一样内存下比Google快了上百倍)隐私刻画(给出了第一批tight bound中的一个 现在是业界benchmark)隐私优化器(提出了一类截然不同的优化器设计思想而且大幅改进convergence)

大厂全都听过我的talk了 也因此又拿到了几个实习 暑假先去百度西雅图研究院 秋季学期中在Amazon AWS AI lab又做了一次实习 给了return offer

创新力(中级)–>创新力(高级)
影响力(中级)–>影响力(高级)

开学后边做实习边和同学做研究边刷代码找full time research scientist工作 拿了十几个offer

精力管理(中级)–>精力管理(高级)

尤其是现在独立带同学和学弟学妹合作非常愉快 同时做8个无导师项目也hold得住

项目规划(中级)–>项目规划(高级)
向下管理(中级)–>向下管理(高级)
平级管理(中级)–>平级管理(高级)

当更多审稿人 ICLR/AAAI/NIPS/ICML/AISTATS等等

攻击力(中级)–>攻击力(高级)

毕业论文搞得很狼狈 宾大的要求是答辩前14天就要把毕业论文准备好发给committee 我本身就是在宾大允许的答辩最后一天答辩 没注意这个时间点 差点就要延毕一个学期 幸亏老板提醒 花了两天从零开始肝完毕业论文 安排答辩时间地点和所有表格 答辩顺利通过 谢谢导师们!(其实我是超出了宾大thesis deposit deadline的。。。)

向上管理(中级)–>向上管理(高级)
行政管理(中级)–>行政管理(高级)

还有一件事在整个秋季学期也一直耗我的精力 就是我投AOS的第一个项目拿到了revision 为了求稳我们用3个月写了8页的response 再次提升了我写作能力 虽然我以顶会为主 之后我有信心可以独立投顶刊了

防御力(中级)–>防御力(高级)

解释一下为何研究格局和人脉网络我觉得做的不是很好 主要原因是我没有做过特别宏大或者爆款的文章(Nature级或者单篇citation 500+)这方面从我跟超新星导师而不是成名大牛有关系 跟我处在这一波深度学习时代末期也有关系 好在依然在做前沿研究 两三年内肯定会满足这个小小的遗憾

因为提前毕业就没有博五下了 更新一下毕业后近况:和恋爱两年的女友结婚了 以及去业界做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了

img

总的来说还是挺开心的日子 我比较工作狂吧 知足了 这已是圆满

Last but not least 我的博士生涯TM的有塞尔达荒野之息啊 呀哈哈!毕业后就等着荒野之息2哈哈!



我觉得一个合格的博士需要经历以下几个训练:

1)能够平衡上课和科研。选择足够有代表性的专业课,课程的成绩大部分为优秀。在博士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时候。每个学期要至少选2门专业课(指的是海外博士,国内的话,可能是4门以上),同时做科研工作。这个过程其实是比较痛苦的。因为其实光是上课、完成作业、期中期末考试就不容易了。国外的研究生课程通还要组队做project,做presentation,一个学期3门课已经苦不堪言,4门课还能同时做TA或RA的已经是到了极限。但是这是博士头两年的必经过程,必须要训练这个同时handle多门课程+项目,且不耽误自己科研的能力。

2)训练每天花时间看文献。如果不能保证每天都看,也要保证每周有看一定数量。读文献讲究方法。了解本领域最近进展,只看文章的标题和Abstract,遇到感兴趣的和重要的留下来重点关照。几年博士生涯下来,读过的文章超过几千篇,精读文章超过几百篇。

3)尝试了解本领域全世界的著名课题组、教授或团队,各自的风格和长处是什么。尝试与这些人包括论文中的大牛见面,聊天,甚至建立更深入的联系。这是对科研人脉圈的训练,未来在博士以后去找pos-doc,教职,工业界工作甚至申请国外绿卡都会帮到大忙。

4)训练总结的能力。平时读文献,看新闻,听报告,或是自己的灵感,遇到好的点子都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这样保证自己处于本领域或本行业的最前沿。同时业保证自己在做手头项目的同时,还有新的想法和工作可以展开。

5)博士期间,多参加学术或行业会议。尝试在会议中做报告(最好是英文的国际报告)或poster。争取拿一些奖(如:XX会议最佳展示奖,海外优秀自费留学生奖。。。)

6)不断锻炼写作能力。有报道说,一个科研人员,在论文写作和期刊发表上面所花费的时间占据全部科研时间的将近60%。从我个人经历来看,我觉得这个比例是靠谱的。博士科研工作做的再好,无法用精炼的语言写出来,就无法让世界上其他人了解到你的工作,就不能体现价值,也会被顶刊所拒绝。对于学术型写作,每个人并非一出生就是专家,前期甚至要经历一个很痛苦的阶段。每写一篇新文章,新摘要,新的会议论文,都要深思熟虑,痛苦不堪。有关科学写作,可以参考我的另一个文章,也请大家关注我的“科研与英文论文写作”的专栏。

刀客特李:如何开始写英文论文2506 赞同 · 50 评论文章

7)既然提到写作和期刊,那么一个必不可少的训练就是投稿、拒稿和修改稿件的训练,和与不同期刊小编or同行大牛们的斡旋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把握不同期刊的风格、文书风格、发表周期、对创新性的要求。这样,当你下一个工作完成之时,基本上也就知道大概可以投到哪里了。

8)演讲训练,如做presentation的能力。作为博士,势必要在系里,学校里登台演讲;在国际会议如MRS, ACS, IEEE等大场合登台演讲;qualify, 预答辩,答辩。不利用这些机会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合格的演说家真的不算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训练啊。

9)心态的训练。对于科研来说,我们都是在和大自然(自然科学)或者复杂的社会(社会科学)打交道,挑战自己的极限。有成功更有失败,甚至失败的概率会更高些。这样,在博士前面几年,会不断的经历失败,并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同时,也有很大可能,承受着好几年过去了还有文章的精神压力,比不了业的压力,别人都工作了我还在读书的压力。。。可以说,读博是一种人生最高层次的历练,因为是在挑战人类的认知。当经历了这些以后,每一位成功毕业的博士都是值得尊敬的战士。我相信,人生后面遇到任何苦难,一位博士都可以坦然面对了。

下面是一些我博士期间经过各种训练的例子、结果或中间产品。很多东西,回过头来看还是很有一番成就感的。

如这是我第一篇论文手稿的修改历程,全程改了20多遍,最后发表在IF=15点的顶级期刊上。

这个是画图的训练,我觉得博士下来,除了科研,还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美工了,哈哈。专业画图软件,PS, AI, CAD, 3D软件等。

做实验记录的训练。做到必有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还有实验结果。有产品ID,测试结果,对应的页码。实验记录本中的名字-代号-ID,和测试仪器以及个人电脑中的文件夹名字可以对应,方便随时查找。好好的打理实验记录本,有助于从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从失败的结果中分析出可能的原因,也方便日后写文章时查找。

当然了,也少不了各种数据分析的训练。如理工科常会用到orgin,有些学科用matlab,python或者统计学绘图软件比较多。

最后,放几个不错的书籍和链接,帮助广大博士生们更高效地提升自我,尽快达到毕业标准。如下面这个知乎live和链接,讲科研选题和写作方法的,我也听了很多。这里放上我认为比较好的。

作为博士期间训练最大的部分之一,SCI论文写作绝对会虐人千百遍。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推荐几本我认为还不错的SCI论文写作的书,供大家参考。

至于说整个博士生涯的训练,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但前人的经历都多多少少可以给后来人以指导。在我打开知乎live的潘多拉魔盒后,发现有些人的经历甚为传奇和精彩,抑或是总结的很到位,分享给大家:

最后想说的是,读博科研路漫漫其修远,与君共勉。



我2017年博士毕业开始回国工作,到现在也3年多了,其实我目前的工作内容跟我博士期间做的研究可以说已经八竿子打不着了,甚至现在我连自己用Python写个小程序都已经很困难了。但是,我目前对我未来的发展没有任何的焦虑,同时,我也很清楚自己现在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也来自于博士期间的训练。所以也可以说,以下几点,是我个人认为博士期间最需要训练的几个方向;(1)严密的逻辑思维,可能大家觉得这不是每个能读到博士的学生必备的天赋吗?其实曾经的我也不知天高地厚的以逻辑鬼才自居,直到进了我老板的组,第一次做组会汇报的时候,逻辑被锤了个稀巴烂。。。。我们组会日常的一个训练叫做hypothesis talk, 其实就是像全组展示,你选择的研究方向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假设,然后大家围绕你的假设以及实验设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其实这个很重要,因为基本上如果你要基于这个假设来开展你的项目,那么这个假设的好坏可以说就基本决定了你这个项目的上限,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能发什么等级的paper。我博士四年,印象中听到老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应该就是,只有当不管最终的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的hypothesis,你都能基于这个结果开展下一阶段的研究时,这才是一个好的hypothesis(用人话说,不管结果好坏,paper都能发)。就为了这句话,我的逻辑被摧残了四年,但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发现逻辑这东西是没有上限的,只要持续摧残,它依然能有所提高。**PS:额,有几位知友私信问hypothesis talk这个模式是啥样的?能不能举个例子。估计我描述的比较抽象吧,其实没大家想的那么复杂。。。我刚翻了下电脑,还有自己以前做hypothesis talk的PPT,我就截几个图,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就行了,我就不对具体内容做解释了。。为了不影响其它朋友的阅读,我把图贴在最后面。我记得我老板之前好像有一些相关的演讲视频,其实听听还蛮有意思的,但搜了一下都在油管上,我就不贴链接了,截个图吧,有资源的朋友自己去搜一下就能找到了。(2)快速定关键信息的能力,没错,这事大家都干过,就是看文献。我刚看时进入科研圈的时候,看文献是巨慢的,我喜欢从abstract到result一字一字的读,什么?你说discussion,其实到现在我也最讨厌读discussion,因为太费脑**。。。我自己感觉到读文献的能力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差不多是在一次大概一个月看了100篇文献之后吧。也是被我老板逼的,现在回想起来都有点发怵。有一次跟我老板开会讨论项目进展,他问了我一个问题,有哪些因素可能引起这个变化?我说环境因素。。。 他说,好,我们现在先不聊了,我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如果下个月你还只能答出环境因素这种笼统的回答,我会让你在2周类读完目前这个方向上发表的所有文献。。。。嗯,为了不耽误我的篮球,LOL,狼人杀等娱乐活动,我决定还是用一个月的时间把这些该死的paper读完,一顿海淘之后,我发现大概下载了100多篇,那按我之前那种龟速阅读法,就算蹲坑我也看文献也不可能看完啊。所以没办法,只有逼着自己开启浪读模式,记得当时给自己规定的是,一篇paper不能超过20min,并且之后要自己闭卷用英文把这篇文章的key point写出来。当然一开始非常痛苦,但越到后面发现速度越快,当然一个月后的项目讨论也比较顺利,并且我发现从此以后看文献的技能好像进入了下一个等级。现在的工作中,其实我每天也要阅读大量的信息,行业的,专业的,投资领域的,噢对,还有写知乎文章需要看的材料。发现从这个能力中受益颇深。(3)抗压能力,其实这个大家应该一个都跑不脱吧,只不过按在指压板上摩擦还是按在水泥地上摩擦的区别而已。实验失败,实验结果一拖屎,投稿被秒拒。。。。。这些无不是在锻炼我们的抗压能力。当然,我自己也曾被锤奔溃过,但自从工作以来,目前还没有觉得扛不住的时候,有几次遇到比较棘手的情况,想想之前受过的压力,锤子,这个算个球。所以,博士期间如果没被锤过,那一定是不完整的,也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好了,最后贴几个博士期间发生的趣事吧,全当给大家解解闷了。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608 赞同 · 150 评论回答SCI 文章被拒是一种怎样的体验?49 赞同 · 22 评论回答你的导师对你说过什么让你至今难以忘怀的话?1.1 万赞同 · 616 评论回答Hypothesis talk Demo:T就是test, 就是为了验证我提出的hypothesis, 我打算做的实验和分析的数据



工科博士刚毕业半年多,只能是结合自身经验聊聊这个问题,相信博导教授们应该对这个问题有着更好的理解。那么我个人的经验主要是针对传统工科而言的,理科文科什么的我也不是非常了解就不一定适用了。

1 良好的数理基础

无数次的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数理基础很多时候你的研究走不深。如果你数理基础薄弱在短期内也可能做出一些好的成果,但是长远来看研究的深度和持续性高质量原创输出是很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大牛本科出身是数学系的。数学系四年的高强度训练对以后做研究是非常有益的,其实像工科领域用到的所谓“很难的”数学基本上95%的情况不会超过数学系本科范围。

我个人本科自动化专业,数学基础也很一般,在博士阶段头一年就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于是博士阶段头三年都会刷一些数学系本科的课程。目前把数学分析,实分析,应用泛函分析,线性代数,拓扑学,常微分方程,统计推断都刷过了,像抽象代数,微分几何,数论这些自己暂时用不上就没刷。即使是仅仅刷了一部分数学系本科课程,而且自学也赶不上科班出身的那么扎实,但已经让我获益匪浅了。至少对比大多数工科生,你会发现自己看问题的深度往往比他们深,同时你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后和大牛们沟通起来障碍也小了很多。

2 良好的编程实践能力

我们身处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的时代,编程能力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我这里谈到的编程实践能力不单单指你能把算法写成代码就完事了。如何设计出高效的代码?如何让你的代码更加健壮?如何让你的代码更加易懂易用?大多数工科非计算机的学生在编程上还是比较浅尝辄止的,因为单就发论文而言很多时候是不需要很高超的程序设计能力,只要能把算法运行起来就行。这样做确实在短期内是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就短期来看是非常省事省力的。

但某一天你打开1年以前自己编的代码的时候,你就发现自己竟然看不太懂了。这是因为没有文档和注释,当初编程时也未考虑到程序的易读性。糟糕的设计模式也使得当你想稍微改进一下算法的时候想要复用以前的代码变得异常困难,只好把以前写过的代码又重新再返工一遍。至于想把自己的工作传承给师弟师妹们的时候也变得异常困难(你自己过1年都看不懂更不用说让别人理解你的代码),所以后面的师弟师妹们又不得不重新再来一遍。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无意义的重复中,自然对前沿方向的探索就时间不足。

好的研究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好的研究是需要继承的。这个继承我个人理解是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继承别人的,一个是继承曾经的自己的。

3 至少有某一个小领域,你能站在世界前沿水平

前面2条是比较一般的那种能力,作为博士你需要在一个小领域内能够非常拿得出手。在这个小领域内你是非常非常自信的,你一出手就是碾压的存在。这需要你对这个小领域内经典paper和近期前沿的paper都非常熟悉,而且自己也动手实践过。这个小领域其实基本上就是你发paper的点了。

4 讲故事的能力

前面三条就是硬功夫,从这条开始就是软功夫了。讲故事的能力包括 如何在写paper的时候把你的highlights提炼出来,让审稿人能够认可你的创新点。如何做好各式各样的presentation,在有限的时间内清晰地表达出你的工作。如何向外行,大同行,小同行来介绍你的工作,能让不同的观众对你的研究工作感兴趣。

5 一定的social能力

学术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你逐渐会发现这个圈子来来回回就那么些人,这一点和业界比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地方,业界你可能需要每天接触不同圈子的人。所以在学术圈里混是需要一定的混圈子的能力的。

那么怎么样去在学术圈社交呢?在学术圈社交的先决条件是你自己先得具有相当的学术能力,所以对低年级博士来说首要任务是多发高质量paper,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搞所谓的社交。只有你具备相当能力后别人才会来和你进行平等的学术社交,否则只能是单方面跪舔或者单方面施舍。高年级博士生在学有所成的基础上可以刻意的进行一些学术社交活动,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6 能及时调整自我心态

博士阶段绝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瓶颈。例如:导师完全放养不知道研究方向是什么?写了第一篇文章发给导师被骂写得是什么垃圾。投了文章被审稿人拒稿,感觉自己做的研究没什么意义,博士进入第三年或者第四年还没有发出paper整天焦虑的不行,看到和自己一起入学的同学发paper的发paper,准备毕业的准备毕业,自己什么进展也没有就更加焦虑到不行。

这些事情或多或少在读博过程中都有经历过,读博是需要坐住冷板凳的。在坐冷板凳的时候你是需要有一个调整心态的方式的,不然真的可能就是彻底的凉凉了。我的方式是每周和要好的博士同学打打羽毛球,然后一起泡澡,一起约个饭什么的。通过这个途径大家在心理上都有一个交流和释放的平台,而运动之后再洗个澡在生理上会让人进入一种比较舒服的状态。当然每个人有不同的方式,但是你一定需要一个途径去排遣你的压力。



在我博士刚入学的时候,系里给我们这些新生开过一个会,主要讲一个博士生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博士。

写在问前,全文共计5603字,覆盖了博士所需技能和能力的方方面面,建议收藏后再看,可以时不时拿出来与自己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主要的材料是引用的这个:The Vitae Researcher Development Framework[1](vitae 研究者发展框架)

该框架分为四个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三个子项,分别是:

领域A: 知识和智力

Domain A: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abilities: The knowledge, intellectual abilities and techniques to do research

  • A1: Knowledge base - 知识库
  • A2: Cognitive abilities - 认知力
  • A3: Creativity - 创新能力

A1: Knowledge base

  1. subject knowledge - 领域知识
  • 至少具有核心知识和对关键概念,问题和研究思路的基本理解。
  • 了解自己研究领域和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 正在努力为知识做出原创性贡献。
  • 正在发展对国际和非学术方面的知识创造的广泛认识。

\2. Research methods - theoretical knowledge:- 研究方法之理论知识

  • 了解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及其在自己研究领域中的适当应用。
  • 证明自己研究中使用的原理和实验技术。

\3. Research methods – practical application: - 研究方法之实际应用

  • 使用与研究领域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方法并记录自己的活动。
  • 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显示出不断增强的能力,并且持续加深对可替代方法和分析技术的认识。

\4. Information seeking - 信息搜集

  • 掌握搜索和查找技能。
  • 识别并访问适当的书目资源,档案和其他相关信息来源,包括网络资源,主要资源和存储库。
  • 充分利用各种当前的工具和技术。
  • 评估来源的可靠性,价值,权威性和相关性。
  • 寻求相关团体的反馈以获取其他见解。

\5.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management - 信息素养与管理

  • 适当地设计和执行用于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和整理信息的系统(例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模拟系统,数据库)。
  • 增强对信息/数据安全性和寿命问题的意识。
  • 知道从哪里获得专家建议,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数据经理,档案管理员和图书馆员。

\6. Language - 语言

  • 掌握适用于研究的语言(包括技术语言)。
  • 学习另外的语言。

\7. Academic literacy and numeracy - 学术素养和计算能力

  • 能够在学术环境中适当地理解,解释,创造和交流。
  • 为演示准备语法正确的内容。
  • 以适合目的和上下文的风格写给专业和非专业观众。
  • 具有数学能力。
  • 了解并应用学科/研究领域可能使用的任何统计数据。
  • 分析数据并使用适当的计算机软件包。
  • 具有IT素养并且能够使用信息和数字技术。

A2: Cognitive abilities - 认知力

  1. Analysing - 分析
  • 严格分析和评估自己的发现和其他发现。
  • 验证其他人的数据集。

\2. Synthesising - 融合

  • 发现自己的研究与以前研究的联系,从融合中得到收获。

\3. Critical thinking - 批判性思考

  • 能够理解争议,并能以口头和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假设。
  • 具有识别和验证问题的能力
  • 认识多种认知范式和替代范式

\4. Evaluation - 评估

  • 汇总,记录,报告并反思进度。
  • 评估自己的研究活动的影响和结果。
  • 评估主要和次要研究信息/数据的质量,完整性和真实性。
  • 接纳并提出建设性批评。

\5. Problem solving - 问题解决

  • 将自己研究的基本主题独立出来;
  • 并提出基础研究问题和假设。

A3. Creativity - 创造力

  1. Inquiring mind - 好奇心
  • 表现出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意愿和能力。
  • 展示出灵活性和开放性。
  • 培养一种提问技巧的风格。

2 Intellectual insight - 远见卓识

  • 吸收并运用思想。
  • 通过调查/寻求信息来创造想法和机会。

3 Innovation - 创新

  • 了解创新和创造力在研究中的作用。
  • 尝试从事跨学科研究。

\4. Argument construction - 论据构造

  • 建设性地捍卫研究成果。
  • 提供一些支持成果的证据。
  • 清晰简洁地构造论点。

\5. Intellectual risk - 智力风险(?)

  • 测试界限,愿意挑战学科/研究领域内的思想现状。
  • 向重要的受众公开想法并对其他研究进行严格评估。

领域B:个人效能 - 成为合格研究人员的个人素质和方法

Domain B: Personal effectiveness: The personal qualities and approach to be an effective researcher

  • B1: Personal Qualities - 个人素质
  • B2: Self-management - 自我管理
  • B3: Professional and career development - 专业和职业管理

B1 Personal Qualities - 个人素质

  1. Enthusiasm - 热情
  • 保持自己的研究热情和动力。
  • 认识到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和自豪感。

即使是平凡的工作也有要有干劲。

\2. Perseverance - 坚持不懈

  • 表现出自律,积极性和坚定信念。
  • 在遇到障碍和挫折时坚持不懈,但可以寻求同事,主管或领导者的支持。
  • 有效地处理日常研究工作。

\3. Integrity - 正直

  • 在研究领域和所处机构了解和展示出良好研究的实践。
  • 必要时寻求指导。

\4. Self-confidence - 自信

  • 发掘一些个人能力并愿意证明它们。
  • 认识到自己知识,技能和专长的界限,并酌情利用一些外部支持。

\5. Self-reflection - 自我反思

  • 花时间反思实践和经历。
  • 扬长,补短。
  • 寻求个人反馈。
  • 从错误中学习。

\6. Responsibility - 责任

  • 逐步对自己的项目和自己的身心健康承担全部责任。
  • 进一步发展独立性。

B2: Self-management - 自我管理

  1. Preparation and prioritisation - 准备和优先级
  • 准备和规划以达到目标,并能在得到必要的支持下进行调整。

\2. Commitment to research - 致力于科研

  • 致力于并完成第一个项目,同时获得研究证书(credentials)

\3. Time management - 时间管理

  • 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以完成研究项目。
  • 坚持清晰的计划。

\4. Responsiveness to change

  • 在需要时调整方法; 寻求指导并认识到风险。

\5. Work-life balance

  • 正在认识到工作与生活平衡问题。
  • 必要时使用支持和咨询服务,以避免过大的压力并增进个人身心健康。
  • 考虑他人的需求。

B3:Professional and career development - 专业和职业管理

  1. Career management - 职业管理
  • 管理自己的职业发展,设定现实可行的职业目标,确定并践行提高就业能力的方法。
  • 通过有效的简历,申请和面试展示自己的技能,个人特质和经验。
  • 开始建立职业网络。

\2.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持续的专业发展

  • 表现出自我意识和识别自己的发展能力。
  • 认识到自己经验的可转移性,并将其明确传达给潜在的雇主或直属负责人。
  • 简历并维护自己的成就和经验记录。

\3. Responsiveness to opportunities - 对机会的反应

  • 展示对研究技能到其他工作环境的可转移性的了解,以及对学术界内外的职业机会的了解。
  • 了解并利用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就业和专业发展机会,包括工作经验和实习机会。

\4. Networking - 社交圈

  • 与机构内以及更广泛的研究界内的主管和同事建立并维护合作网络和工作关系。
  • 有效地使用个人和/或在线网络来获得反馈和建议,对工作的严格评估以及对机会的响应。
  • 与社会和公共机构互动交流。

\5. Reputation and esteem - 声誉和自尊

  • 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上发声。

  • 开始成为优秀研究者。

领域C:研究管理和组织能力 - 了解研究的专业标准和要求

Domain C: Research governance and organisation:
Knowledge of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to do research

  • Professional conduct -职业操守
  • Research Management - 研究管理
  • Finance, funding and resources - 财务,资金和资源

C1: Professional conduct -职业操守

  1. Health and safety - 健康和安全
  • 了解相关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并养成负责任的工作习惯。
  • 对自己的工作环境负责。
  • 意识到对他人和更广泛环境的影响。

\2. Ethics, principles and sustainability - 道德,原则和可持续性

  • 了解并应用有关行为规范的行为准则和准则; 积极向主管寻求建议。
  • 表现出对与其他研究人员,研究对象以及可能受到研究影响的其他人的权利有关的问题的意识。
  • 注意自身对环境的影响。
  • 了解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表现和工作。
  • 了解社会责任的概念; 积极寻求必要的指导。

\3. Legal requirements - 法律要求

  • 对研究的法律要求有基本的了解,例如 Data Protection Act(《数据保护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信息自由法》)等。

\4. IPR and copyright - 知识产权和版权

  • 对适用于自己的研究的数据所有权规则有基本的了解。

\5. Respect and confidentiality - 尊重和保密

  • 尊重自己的研究中参与者的保密权和匿名权。
  • 尊重同事。

\6. Attribution and co-authorship - 署名和共同创作

  • 了解归因概念,并一贯的公平贯彻归因。
  • 寻求对于对于有关行为准则的建议。

\7. Appropriate practice - 适当实践

  • 在适当的情况下,了解并遵守与所在机构相关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法规。

领域D:参与程度和影响力:与他人合作以确保研究产生更广泛影响的知识和技能

Domain D: Engagement, influence and impact: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work with others to ensure the wider impact of research

  • Working with others - 与他人合作
  • Commun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交流与传播
  • Engagement and impact - 参与和影响

D1: Working with others - 与他人合作

  1. Collegiality - 合作制
  • 考虑他人
  • 倾听,给与和接受反馈,并回复对方

\2. Team working - 团队合作

  • 在正式团队和非正式团队中工作并为他们的成功做出贡献时,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对他人的影响。
  • 感谢其他团队成员(包括非学术成员)的贡献。
  • 感谢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者的贡献。

\3. People management - 人员管理

与主管商议进程和期限deadline。

\4. Supervision - 监督

  • 参与同级的帮助和评估,以及对于本科生的支持和评估。

\5. Mentoring - 指导

  • 参与教学,指导,演示或其他研究活动时,有效地支持他人的学习。
  • 认识到指导和接受指导的重要性。

\6. Influence - 影响力

  • 参与讨论并欢迎挑战。
  • 认识到自己的研究对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
  • 认识到学术界与那些使用研究成果来取得影响和受到影响的人们进行对话的价值。

\7. Collaboration - 合作

  • 意识到协同工作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
  • 与主管/研究负责人共同研究。
  • 认识到自己和相邻学科/研究领域内的共同/冲突利益。

\8. Equality and diversity - 平等和多样性

  • 尊重个人差异。
  • 在工作环境中培养对多样性和差异的认识。
  • 了解机构对平等和多样性的要求。

D2: Commun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交流与传播

  1. Communication methods - 交流方式
  • 通过各种技术,正式和非正式地构造连贯的论点,并向各种受众清楚地表达思想。
  • 积极参与与同事的知识交流和辩论,不限于学科和领域
  • 注重修辞技巧。

\2. Communication media - 交流媒介

  • 发展各种沟通方式,例如使用交互式技术和/或文本和视觉媒体进行面对面的交互。
  • 拥有个人网络主页。
  • 在演示中有效使用视听辅助工具。

\3. Publication - 出版物

  • 了解出版过程和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开发过程。
  • 发表一些出版物。
  • 正在提高人们对出版物发行范围和多样性的认识。

D3: Engagement and impact - 参与和影响

  1. Teaching - 教学
  • 参与本科生教学。
  • 协助对本科生项目的监督。
  • 参加研究会议(研讨会,讲习班,会议等)。

\2. Public engagement - 参与到公众活动

  • 了解并欣赏与公众互动的价值,并乐于参与。
  • 响应当地的各种机会和活动,并在公共活动中介绍自己研究的各个方面。

\3. Enterprise - 创业

  • 产生想法并确定机会。
  • 在自己的机构内部或外部以创新的方式发展思想。
  • 了解研究成果的商业开发过程。
  • 了解在业务/商业环境中建立关系对学术界的价值。

\4. Policy - 政策

  • 了解相关的决策过程,并以政策友好的形式展示成果。
  • 分析政策并了解其所处的广泛环境。

\5. Society and culture - 社会和文化

  • 使人们认识到研究对更广泛的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和文化对研究的影响。
  • 了解社会责任的概念。

\6. Global citizenship - 全球公民

  • 对国家和国际层面上进行自己的研究的背景有广泛的了解。

写在文末,看到这个问题后,自己就有了写这个回答的想法,没想到东西涉及的非常多,最后写了将近5500字,这不仅对相关的同学有所启迪,也是对自己接下来的一个界定,从上述中能看到,对于一个合格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掌握的能力几乎是全方位的,进可科研,退可百搭。

希望与各位同学共勉。



我认为完整、全面的科研训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培养具体做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锻炼管理学术生活的能力。这些训练有些是导师给你的,有些是要靠自己努力的。

具体做研究的能力比较直观,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如下部分几点。

1)进行针对性学习和有效入手的能力。博士研究很多时候是新课题,不太可能从头开始学习所有知识,这个时候进行选择和平衡就非常重要了,一方面要有宽厚的整体基础,一方面要在具体的研究点上有所突破,并且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2)进行问题拆解与关联的能力。这一点比第一点稍微难一些,也算是科研开始上路的标志吧。这一步的目标是掌握把未知的问题转换为能解决的方案的能力,并掌握和熟悉常用的研究范式。

3)展示和说服的能力。文本层面,学术写作(含作图)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思维习惯,简洁有逻辑的陈述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与总结。非严格文本层面上,如何与导师、同行、合作伙伴进行基于不同目的的高效交流,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管理学术生活的能力的话,则主要针对想要在学术圈长久发展的博士,包含如下几点。

1)长期规划的能力,知道自己需要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并持续努力。

2)选题的能力,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脉络与未来方向,结合自己擅长的点规划出适合较长时间努力的方向,导向为研究角色的转换和写本子。

3)社交的能力,努力做到让别人了解和欣赏自己的工作,并建立关联,拓展研究的边界。影响力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自身也还在努力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中——俗称混圈子。

看了下其他答主的回答,很多事情其实大家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因此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有计划地去坚持提升……



另推荐我的另一篇文章,即回答如何构建符合从0到1工作特点的新型学术评价体系 ,也即基于代表研究项目制度的新型学术评价体系。这篇文章先分析了我国目前学术制度的形成背景和我国目前对于学术的实际需求,然后指出了目前国内看重“五唯”的评价体系的缺点,以及国际通用的代表作制度的缺点(如无法界定代表作的质量等级,以及代表作之间缺少体系相关性导致无法形成从0到1的工作),并指出了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因素是目前所有的评价体系中缺少从0到1的工作的定义,或者说绝大部分的学者并不知道从0到1的工作是如何产生的。而在下文中我已经论证,决定从0到1工作的只跟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说逻辑结构)有关,基于此我设计了基于代表研究项目的新型学术评价体系,它由“成体系和卡结构的定义”、“收材料的方式”、以及“决定是否通过的方式”三个部分组成,一切的核心都是围绕着提交代表研究项目而进行。并在最后呼吁更多的学术界顶尖人物来组织发起关于“什么才是从0到1工作”的真理大讨论,并最终带来一系列的更深层次的学术改革。也欢迎大家就这篇文章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给予指正。

为什么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做原创工作的渴望不是那么强?77 赞同 · 5 评论回答


学术训练体系第一部分

——学术研究过程与思维运用

林治阳

一个完整的学术训练其实是包含了3个部分:1、学术研究过程与思维运用;2.本硕博培养方案;3.学术写作(会议期刊本硕博论文)。对一个博士来说,整个博士期间最重要的不是发了多少文章做了多少项目,而是掌握这个学术训练体系。

现在我们来介绍这个学术训练体系的第一部分——学术研究过程及思维运用。这一部分分为六章,分别是:1.学术研究过程;2.坚决打击rubbish work;3.代表作积分制;4.学术带来的一些思维习惯;5.思维运用;6.我的世界观。下面的Q表示question,也就是需要思考的问题;U表示understanding,也就是需要理解的概念。

一、学术研究过程

Step 1 Before Your Research

在正式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学术世界观。这时候你需要问你自己:

(Q1)你觉得什么才是研究?

(Q2)你觉得什么才是研究的表现形式?

(Q3)你觉得什么才算是高水平的研究?

(Q4)你觉得什么样的学者才是真正有水平的学者?

(Q5)你目前对学术的理解从宏观角度来说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Q6)你对学术和学者的理解跟那些已经改变过世界的成果和人物之间有何不同?

Step 2 Motivation Case

在你决定开始一个研究之前,不应该是自己想当然拍脑门去做事情,而是在现实中发生了一些事引起了你的注意,这些事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让你开始对这件事产生兴趣和关注(U1)。只有兴趣和关注才能让你把事情挖掘深刻。一般来说,我们需要至少3个motivation case。在找寻motivation case的时候,应该回答出这几个问题:

(Q7)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Q8)这些现象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Q9)这些现象有什么影响以至于我们必须要关注它解决它?

(Q10)这些现象是有明显特定的发生范围还是全球通用?

(Q11)这些现象或者其背后的活动,目的是什么?

(Q12)这个现象本身是否属于你的学科领域?

(Q13)请通过现实调查统计证明这些现象是否在Q10的回答下广泛存在。如果是可以继续做下去,如果不是请重新找。

这几个motivation case看上去比较宽泛,但其实都属于一个大类的问题范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research topic(U2)。

Step 3 Bound Your Research Scope

在确定motivation case广泛存在以后,这一现象就是我们需要关注并解决的现象。而这些现象本身都具有这些特点:广泛存在、可循环、会反复出现(U3)。在这个时候,我们的问题本身还很宽泛,看似是一个现象,但其实是有很多个不同的情况组成在一起,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需要在这里限定我们的研究范围。一般来说,我们需要从6个角度去限定我们的研究范围(U4)。按顺序分别是:

1、一个阶段。这里要回答这些问题:

(Q14)这个现象或者活动在产生的过程中,可以涉及到哪些阶段?

这里每个阶段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划分点,也就是不同阶段是由不同的行为主体各自完成的(U5)。举个例子,造成施工现场绑扎钢筋失败,涉及的阶段有钢材生产阶段(完成主体:钢厂)、钢筋设计阶段(完成主体:结构设计师)、钢筋加工阶段(完成主体:钢筋加工厂)、钢筋绑扎安装阶段(完成主体:现场工人)。所以首先要分清楚这个现象有哪些涉及的阶段,它们往往是横向的,这些阶段都有可能对这个现象或者活动产生影响(U6)。

(Q15)大概了解下,每个阶段都可能会对这个现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Q16)你感兴趣的是哪个阶段?

一个现象涉及到的阶段有很多,而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找到自己明确的兴趣点,做自己喜欢的事(U7)。所以这里一定要弄清楚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阶段,不要多。

2、一个应用场景,场景是指这个现象发生在什么样的条件和情况下,它们往往是纵向的(U8)。这里要回答的问题有:

(Q17)这个场景的定义是什么?

一个阶段下有不同的应用场景,且你关注的这个应用场景只能属于你关注的阶段之下,且这个场景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性,也就是一类场景(U9)。举个例子,比方说在核电站的运维阶段中,这个阶段可以切分的具体场景有:单人单类型设备运维、单人多类型设备运维、多人单类型设备运维等。同一个现象,在不同的场景下发生的条件情况和原因往往并不相同,只是看起来类似(U10)。譬如单人单类型设备运维发生的操作错误,往往是伴随着设备操作步骤复杂;而多人多类型设备运维发生的操作错误,可能最主要的成因是沟通不畅带来的协调配合不佳。而看上去他们都只是操作错误而已。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定义一个应用场景。而每个场景下都可能有具体的环境,比如说单人单类型设备运维,这时候场景下面临的具体环境可能有一层楼、两层楼、跑另一栋楼等环境,也可能面临一个房间、两个房间、100个房间等环境,这些就属于场景下的不同具体环境。同样一个例子就是一些数学公理定理,他们对应的问题都是一类场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题型,但是具体到某一个数学题下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个表现形式就是我们这里提到的“环境”。这些环境看似不一样,其实背后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因此我只需要限定到场景即可(U11)。

(Q18)这个场景跟其他不同场景的区别在哪里?

这些场景的切分标准就是看两点(U12):一是造成该场景下各特性(下文解释)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出现了本质的区别,比如说;二是不同场景下这个现象中包含的必要发生因素不同。举个例子,同样是化合反应,在超过临界温度、压强的条件下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产生的同一特性(如液体的流动性)也会出现本质差别,他们包含的必要因素发生因素(如温度压强)也不同。

(Q19)你目前所关注到的场景是否真的是你感兴趣的场景?

(Q20)简单估计,这个场景是否很有挑战?

请注意,这里的挑战是指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这个问题很难被解决,而不是指你需要学一个很难很酷炫的技术(U13)。

3.特性,它是指造成的某一方面或正或负的影响(U14),比如说。这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

(Q21)你首先关注到的特性是什么?

(Q22)这个特性的定义是什么?

(Q23)为什么你对这个特性定义是这样?

(Q24)这个特性是否重要到引起我们的关注?

(Q25)是否有文献总结或者现实案例支撑你对特性的定义?

(Q26)用统计数字或者观察事实来回答,这个特性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

(Q27)这个特性是依附在你观察的现象中的哪一个行为/动作/事物/活动/……上的?

(Q28)依附在这个行为/动作/事物/活动/……上的,还有哪些特性?

(Q29)这些特性的定义又是什么?

(Q30)为什么你对这些特性定义是这样?

(Q31)这些新发现的特性是否重要到引起我们的关注?

(Q32)是否有文献总结或者现实案例支撑你对这些新发现特性的定义?

(Q33)用统计数字或者观察事实来回答,这些新发现的特性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

之所以关注而这些特性,往往是因为这些特性表现出了与现实证据有偏差deviation的情况——或是现有解释模型不能解释最新得到的现实证据,多对应自然科学(U15);或是这个现象/活动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多对应工程学;或者说目前的这个社会不符合我们心中那个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