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单电子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
  • 电话:400-990-0325

CPU芯片里有几亿个晶体管制作流程

时间:2022-09-19 04:00:00 晶体管用于开关晶体管14全n型晶体管高端电流镜硅外延型晶体管f金属封装大功率晶体管尽管同型号的晶体管

要做芯片, 首先, 你必须画一个这么长的东西Foundry (外包晶圆制造公司)

在IC在设计中,逻辑合成的步骤是确定HDLcode,放入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EDAtool),让电脑将HDLcode将其转换为逻辑电路,产生以下电路图。之后,反复确定逻辑闸设计图是否符合规格并修改,直至功能正确。

控制单元合成的结果

最后,将合成程式码放入另一套EDAtool,电路布局和绕线(PlaceAndRoute)。经过连续检测,将形成以下电路图。蓝色、红色、绿色、黄色等不同不同的颜色,每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一个光罩。

完成电路布局和绕线的结果

然后Foundry怎么做?一般分为以下步骤:

首先得到一个圆形硅晶圆, (一大块晶体硅, 打磨光滑, 一般是圆的)

这里重新排版, 图片按照生产步骤排列. 但是步骤总结是单独写出来的.

1. 湿洗(用各种试剂保持硅晶圆表面无杂质)

2. 光刻(用紫外线透过蒙版照射硅晶圆, 被照到的地方很容易被洗掉, 未被照明的地方保持原样. 所以你可以在硅晶圆上刻出你想要的图案. 注意, 杂质尚未添加, 依然是一个硅晶圆. )

3. 离子注入(在硅晶圆的不同位置添加不同的杂质, 根据浓度/位置的不同,不同杂质形成场效应管.)

4.1干蚀刻(以前用光雕刻的形状有很多,不是我们需要的,而是为了离子注入而蚀刻的。. 现在用等离子体洗掉, 或者一些不需要先刻光刻的结构, 蚀刻步骤).

4.2湿蚀刻(进一步洗掉, 但是用试剂, 所以叫湿蚀刻).

--- 完成上述步骤后, 场效应管已经完成。~ 但上述步骤一般不止一次, 很有可能需要反复做, 以达到要求. ---

5 等离子冲洗(用弱等离子束轰击整个芯片)

6 热处理,分为:

6.1 快速热退火(即通过大功率灯瞬间将整部电影照到1200摄氏度以上, 然后慢慢冷却, 为了使注入的离子更好地启动和热氧化)
6.2 退火
6.3 热氧化(制造二氧化硅, 即场效应管的栅极(gate) )

7 化学气相积累(CVD), 表面各种物质的进一步精细处理

8 物理气相积累(PVD), 类似, 敏感部件可以添加coating

9 分子束外延 (MBE)如果需要长单晶,需要这个..

10 电镀处理

11 化学/机械 表面处理

然后芯片几乎是一样的,接下来要:
12 晶圆测试
13 晶圆打磨

可出厂包装.

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看:

上面是氧化层, 下面是衬底(硅) -- 湿洗

2 一般来说, 少量注入整个衬底(10)^10 ~ 10^13 / cm^3) P型物质(最外层少一个电子), 作为衬底 -- 离子注入

3先加入Photo-resist, 保护不想被蚀刻的地方 -- 光刻

4.上掩膜!(即标注Cr的地方.中空表示没有遮盖,黑色的表示被遮住了.)-- 光刻

5 紫外线照上去... 下面照片那块反应了。-- 光刻

6.撤去掩膜.-- 光刻

7 把暴露出来的氧化层洗掉, 露出硅层(离子可注入)-- 光刻

8 拆除保护层.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准备注入的硅片. 这一步将在硅片上重复(几十次甚至几百次). -- 光刻

9 然后光刻完, 在里面插入少量(10)^14 ~ 10^16 /cm^3) N型物质注入
做成一个N-well (N-井) -- 离子注入

10 需要用干蚀刻P-well蚀刻的地方. 也可以用光刻再次雕刻. -- 干蚀刻

11 上图将P-半导体上部再次氧化一层薄薄的二氧化硅. -- 热处理

12 用分子束外延处理长出的一层多晶硅, 该层可导电 -- 分子束外延

13 进一步蚀刻, 制作精细的结构. (退火及部分CVD) -- 重复3-8光刻 湿蚀刻

14 再次插入大量(10)^18 ~ 10^20 / cm^3) 注入的P/N型物质, 此时注意MOSFET已基本成型. -- 离子注入


15 用气相积淀 形成的氮化物层 -- 化学气相积累

16 将氮化物蚀刻出沟道 -- 光刻 湿蚀刻

17 物理气相积累生长 金属层 -- 物理气相积累

18 蚀刻多余的金属层. 光刻 湿蚀刻

第一个芯片, 大小大约是1.5mm x 0.8mm

比如我们要做1000nm的门电路(90nmtechnology),所以实际上是这样的:


这层掩膜是第一层, 大0倍左右Die Size

制作方法有两种:EmulsionMask和MetalMask

EmulsionMask:

货物的分辨率可以达到 2000line / mm (其实挺差的... 所以sub-micron ,也即um级别以下的 VLSI不用... )

制作方法:首先:需要在Rubylith(不会翻译...)上面刻着一个比预期的掩膜大20倍的形状(大概是真正制作尺寸的200倍),这种形状可以用激光雕刻,只需要微米级别的刻度.


然后:

给它!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照!,相片就是EmulsionMask!

如果要拍的"照片"太大, 还有区域照片的方法.

MetalMask:


制作过程:
1.先做一个EmulsionMask,然后用EmulsionMask以及我之前提到的17-18步MetalMask!瞬间有种Recursion感觉有木有!

2.Electronbeam:

大概长这样


制作过程中,下层移动. 电子束不移动.
就像打印机一样,把底部打一遍.

优点是精度特别高, 目前,大多数高精度(<100nm技术)都用这个掩膜. 坏处是太慢...

做好掩膜后:
Feature Size = k*lamda / NA

k一般是0.4, 与生产过程有关; lamda是所用光的波长; NA从芯片上看, 放大镜的倍率.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 这个公式变了, 因为随着Feature Size减小, 透镜的厚度也是个问题

Feature Size = k * lamda / NA^2

恩.. 所以其实掩膜可以比芯片大一些. 至于具体的制作方法, 一般采用高精度计算机探针 激光直接刻板. Photomask(掩膜) 材料的选择一般比硅晶片更灵活, 可采用易激光蒸发的材料制作.

今天突然发现还忘了一个很重要的点!

浸没式光刻

这种光刻法绝壁是黑科技的一般点!直接把Lamda缩小了一个量级,Withnoextracost!你说吼不吼!

FoodforThought:Wikipedia以上关于掩膜的布局给出了这样的图片,假设用这样的掩膜最后会是什么形状?

最终成型大概是这样的:


其中, 步骤1-15 属于 前端处理 (FEOL), 也就是说,如何做出场效应管

步骤6-18 (加上许许多多的重复) 属于后端处理 (BEOL) , 后端处理主要是用来布线. 最开始那个大芯片里面能看到的基本都是布线! 一般一个高度集中的芯片上几乎看不见底层的硅片, 都会被布线遮挡住. 

SOI (Silicon-on-Insulator) 技术:

传统CMOS技术的缺陷在于: 衬底的厚度会影响片上的寄生电容, 间接导致芯片的性能下降. SOI技术主要是将 源极/漏极 和 硅片衬底分开, 以达到(部分)消除寄生电容的目的.

传统: 


SOI: 


制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在于制作硅-二氧化硅-硅的结构, 之后的步骤跟传统工艺基本一致.)

1. 高温氧化退火: 


在硅表面离子注入一层氧离子层

等氧离子渗入硅层, 形成富氧层


高温退火

成型.



 

或者是2. Wafer Bonding(用两块! )

不是要做夹心饼干一样的结构吗? 爷不差钱! 来两块!

来两块! 


对硅2进行表面氧化

对硅2进行氢离子注入

翻面

将氢离子层处理成气泡层

切割掉多余部分

成型! + 再利用

光刻

离子注入

微观图长这样: 

再次光刻+蚀刻

撤去保护, 中间那个就是Fin

门部位的多晶硅/高K介质生长

门部位的氧化层生长

长成这样


源极 漏极制作(光刻+ 离子注入)

初层金属/多晶硅贴片

蚀刻+成型


物理气相积淀长出表面金属层(因为是三维结构, 所有连线要在上部连出)


机械打磨(对! 不打磨会导致金属层厚度不一致)

成型! 


连线

我们通过一个Intel的视频可以直观的完整的回顾整个过程:

处理器的制造过程可以大致分为沙子原料(石英)、硅锭、晶圆、光刻(平版印刷)、蚀刻、离子注入、金属沉积、金属层、互连、晶圆测试与切割、核心封装、等级测试、包装上市等诸多步骤,而且每一步里边又包含更多细致的过程。

下边就图文结合,一步一步看看:

沙子:硅是地壳内第二丰富的元素,而脱氧后的沙子(尤其是石英)最多包含25%的硅元素,以二氧化硅(SiO2)的形式存在,这也是半导体制造产业的基础。

硅熔炼:12英寸/300毫米晶圆级,下同。通过多步净化得到可用于半导体制造质量的硅,学名电子级硅(EGS),平均每一百万个硅原子中最多只有一个杂质原子。此图展示了是如何通过硅净化熔炼得到大晶体的,最后得到的就是硅锭(Ingot)。

单晶硅锭:整体基本呈圆柱形,重约100千克,硅纯度99.9999%。

第一阶段的合影。

硅锭切割:横向切割成圆形的单个硅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晶圆(Wafer)。顺便说,这下知道为什么晶圆都是圆形的了吧?

晶圆:切割出的晶圆经过抛光后变得几乎完美无瑕,表面甚至可以当镜子。事实上,Intel自己并不生产这种晶圆,而是从第三方半导体企业那里直接购买成品,然后利用自己的生产线进一步加工,比如现在主流的45nm HKMG(高K金属栅极)。值得一提的是,Intel公司创立之初使用的晶圆尺寸只有2英寸/50毫米。

第二阶段合影。

光刻胶(Photo Resist):图中蓝色部分就是在晶圆旋转过程中浇上去的光刻胶液体,类似制作传统胶片的那种。晶圆旋转可以让光刻胶铺的非常薄、非常平。

光刻:光刻胶层随后透过掩模(Mask)被曝光在紫外线(UV)之下,变得可溶,期间发生的化学反应类似按下机械相机快门那一刻胶片的变化。掩模上印着预先设计好的电路图案,紫外线透过它照在光刻胶层上,就会形成微处理器的每一层电路图案。一般来说,在晶圆上得到的电路图案是掩模上图案的四分之一。

光刻:由此进入50-200纳米尺寸的晶体管级别。一块晶圆上可以切割出数百个处理器,不过从这里开始把视野缩小到其中一个上,展示如何制作晶体管等部件。晶体管相当于开关,控制着电流的方向。现在的晶体管已经如此之小,一个针头上就能放下大约3000万个。

第三阶段合影。

溶解光刻胶:光刻过程中曝光在紫外线下的光刻胶被溶解掉,清除后留下的图案和掩模上的一致。

蚀刻:使用化学物质溶解掉暴露出来的晶圆部分,而剩下的光刻胶保护着不应该蚀刻的部分。

清除光刻胶:蚀刻完成后,光刻胶的使命宣告完成,全部清除后就可以看到设计好的电路图案。

第四阶段合影。

光刻胶:再次浇上光刻胶(蓝色部分),然后光刻,并洗掉曝光的部分,剩下的光刻胶还是用来保护不会离子注入的那部分材料。

离子注入(Ion Implantation):在真空系统中,用经过加速的、要掺杂的原子的离子照射(注入)固体材料,从而在被注入的区域形成特殊的注入层,并改变这些区域的硅的导电性。经过电场加速后,注入的离子流的速度可以超过30万千米每小时。

清除光刻胶:离子注入完成后,光刻胶也被清除,而注入区域(绿色部分)也已掺杂,注入了不同的原子。注意这时候的绿色和之前已经有所不同。

第五阶段合影。

晶体管就绪:至此,晶体管已经基本完成。在绝缘材(品红色)上蚀刻出三个孔洞,并填充铜,以便和其它晶体管互连。

电镀:在晶圆上电镀一层硫酸铜,将铜离子沉淀到晶体管上。铜离子会从正极(阳极)走向负极(阴极)。

铜层:电镀完成后,铜离子沉积在晶圆表面,形成一个薄薄的铜层。

第六阶段合影。

抛光:将多余的铜抛光掉,也就是磨光晶圆表面。

金属层:晶体管级别,六个晶体管的组合,大约500纳米。在不同晶体管之间形成复合互连金属层,具体布局取决于相应处理器所需要的不同功能性。芯片表面看起来异常平滑,但事实上可能包含20多层复杂的电路,放大之后可以看到极其复杂的电路网络,形如未来派的多层高速公路系统。

第七阶段合影。

晶圆测试:内核级别,大约10毫米/0.5英寸。图中是晶圆的局部,正在接受第一次功能性测试,使用参考电路图案和每一块芯片进行对比。

晶圆切片(Slicing):晶圆级别,300毫米/12英寸。将晶圆切割成块,每一块就是一个处理器的内核(Die)。

丢弃瑕疵内核:晶圆级别。测试过程中发现的有瑕疵的内核被抛弃,留下完好的准备进入下一步。

第八阶段合影。

单个内核:内核级别。从晶圆上切割下来的单个内核,这里展示的是Core i7的核心。

封装:封装级别,20毫米/1英寸。衬底(基片)、内核、散热片堆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处理器的样子。衬底(绿色)相当于一个底座,并为处理器内核提供电气与机械界面,便于与PC系统的其它部分交互。散热片(银色)就是负责内核散热的了。

处理器:至此就得到完整的处理器了(这里是一颗Core i7)。这种在世界上最干净的房间里制造出来的最复杂的产品实际上是经过数百个步骤得来的,这里只是展示了其中的一些关键步骤。

第九阶段合影。

等级测试:最后一次测试,可以鉴别出每一颗处理器的关键特性,比如最高频率、功耗、发热量等,并决定处理器的等级,比如适合做成最高端的Core i7-975 Extreme,还是低端型号Core i7-920。

装箱:根据等级测试结果将同样级别的处理器放在一起装运。

零售包装:制造、测试完毕的处理器要么批量交付给OEM厂商,要么放在包装盒里进入零售市场。

转自:https://www.mayikit.com/article/item/4.html

锐单商城拥有海量元器件数据手册IC替代型号,打造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