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单电子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
  • 电话:400-990-0325

MOS管 —— 快速复苏应用笔记(壹)[原理篇]

时间:2022-10-11 17:30:01 电容器两端的电压变化率dv电阻metal二极管场效应模块pnp硅低功率晶体管pnpdv二极管npn型中功率晶体管启9

MOS管 —— 快速复苏应用笔记[原理]

下一篇文章:请打开本文的专栏

此篇内容为MOS管的开头帮助你理解和使用结构MOS管。

文章目录

  • MOS管 —— 快速复苏应用笔记[原理]
    • 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 场效应管与双极晶体管的区别和优点
      • 场效应管的分类和原理图定义
      • 场效应管的原理和结构
        • NMOS的内部结构
        • 金属氧化物效应的原理
          • 累积阶段
          • 耗尽阶段
          • 反型阶段
        • 金氧效应与MOS结构合作
          • MOS真实结构和寄生二极管
          • MOS的工作模式
          • 截止区(亚阈值区或弱反转区)(cutoff, subthreshold or weak-inversion mode)
          • 线性区(三极区或欧姆区)(linear region, triode mode or ohmic mode)
          • 饱和区(放大区)(saturation or active mode)
        • MOS管的符号
        • PMOS
        • NMOS

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场效应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 —— FET)是单极晶体管和双极晶体管BJT都属于晶体管(Transistor)。在双极型晶体管中,载流子包含电子运动也包含空穴运动,像双重合力一般流向两个极;而在场效应管中,只有一种载流子运动,或者电子或者空穴,流向一个极,因此叫单极型晶体管。

场效应管与双极晶体管的区别和优点

虽然单极型诞生较晚,但通过低噪声、高阻、低功耗、热稳定性好等固有优点,可以实现放大功能和开关功能,直接滚动BJT,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无敌的低功耗受到数字芯片领域的青睐,MOSFET基本完全替代BJT,运算放大器、数模转换器、电源模块、超高频、电流放大、低成本应用、电流放大、低成本应用等BJT也占一定比例。

场效应管的分类和原理图定义

场效应管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

场效应管
结型场效应管(Junction FET)
金属氧化物效应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SFET)

结型场效应工作电流很小,适合于模拟信号放大,它分为N沟道和P沟道两种。像双极性晶体管中的NPN和PNP一样,M沟道和P沟道仅仅是工作电流的方向相反。结型场效应管由于应用场合有限,数量较少。这里不详细介绍,仅作了解。

MOSFET的分类和BJT就不近相同了,MOSEFT作为最常见的FET首先分为两种类型增强型和耗尽型,在两种类型之下又因为掺杂工艺不同又分为N沟道和P沟道。

金属氧化物效应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SFET)
增强型(enhancement mode)
耗尽型(depletion mode)
P沟道
N沟道
N沟道

当然也有一些区分办法是依据工作电压和电流来区分,一般分为小信号管和功率管两种。

场效应管的原理和结构

想要真正了解MOS是如何工作的就必须要知道其物理结构是怎样的,大多数书上的内容这一块都讲的不明不白,今天来根据我所了解的来总结一下。以下内容全部是关于增强型的,因为耗尽型型号比较少,关于两者的区别将在下文中顺便说明。

NMOS的内部结构

下图是一个N型MOS的剖面图,我们来通过剖面图详细解说一下。

MOSFET-Cross

可以看到他是用一块掺杂浓度比较低的P型硅片作为衬底,利用扩散工艺在衬底上扩散两个高掺杂浓度的N型区域。

NMOS的源极与漏极上标示的“N+”代表着两个意义:

(1)N代表掺杂(doped)在源极与漏极区域的杂质极性为N;

(2)“+”代表这个区域为高掺杂浓度区域(heavily doped region),也就是此区的电子或空穴浓度远高于其他区域。在源极与漏极之间被一个极性相反的区域隔开,也就是所谓的基极(或称基体)区域。如果是NMOS,那么其基体区的掺杂就是p-type。反之对PMOS而言,基体应该是n-type,而源极与漏极(上图的Drain)则为p-type(而且是高掺杂的P+)。基体的掺杂浓度不需要如源极或漏极那么高,故在左图中没有“+”,作为沟道用。

可以看到在N型区域引出的两个欧姆电极,分别称为源极(Source)和漏极(Drain),为了简化符号书写我们常常使用S和D来分别代表以上的电极。

你可以注意到引出的电极的上层并不是完全空的,而是有一层氧化薄膜,对应上图中就是场氧化层(Filed Oxide),氧化层的材料多半是二氧化硅,其下是作为基极的硅,而其上则是作为栅极的多晶硅,当然早期的时候这里的多晶硅被替换为铝电极,并将其引出这就是栅极(Gate)。当上层覆盖的氧化层在早期是金属铝的时候,人们通常把这种结构叫金属氧化物效应管,这也是MOS名称的由来。

金属氧化物效应的原理

MOS管在结构上以一个金属—氧化物层—半导体(基极)电容为核心,氧化层的材料多半是二氧化硅,其下是作为基极的硅,而其上则是作为栅极的多晶硅(早期是金属)。这样的结构正好等于一个电容器。氧化层为电容器中介电质,而电容值由氧化层的厚度与二氧化硅的介电系数来决定。栅极多晶硅与基极的则成为MOS电容的两个端点。完整的结构如下所示:

累积阶段

当一个电压施加在MOS电容的两端时,半导体的电荷分布也会跟着改变。如下图所示:

在这张图片中,显示了具有不同氧化层厚度的块状p型衬底MOS-CAP的C-V曲线。显示的蓝色曲线是指高频C-V曲线,而红色曲线是指低频C-V曲线。在积累和耗尽阶段,MOS电容与所有频率无关。这是因为在这里,总电荷是由多数载流子控制的。在反转区,电荷由少数载流子支配,形成反转层。由于少数载流子产生的时间有限,在较高的频率下,总电荷不能跟随栅极偏置,这可能导致C-V曲线的差异。这里还值得注意的是阈值电压随不同的氧化层厚度的变化。

电容公式高速我们电容只和介电常数以及厚度和面积相关,所以和电压无关。不过MOS结构的电容会随着电压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通过C-V曲线来进行分析,由于衬底是P,而积累的也是P-type,所以下电极只是导电特性变好,所有的栅极电压全部加在G上,所以此时电容最大。

耗尽阶段

相反,当一个正的电压VGD施加在栅极与基极端(如图)时,空穴的浓度会减少(称为耗尽,如C-V曲线中间所示),电子的浓度会增加。

反型阶段

VGB够强时,接近栅极端的电子浓度会超过空穴。这个在p-type半导体中,电子浓度(带负电荷)超过空穴(带正电荷)浓度的区域,便是所谓的反转层(inversion layer)。

在反型区,也就是Vg大于开启电压时,此时耗尽区宽度达到最大值,所以进入强反型,这个时候的电容达到最小值。当然还有个不容忽略的问题是我们的测试电压的频率,当频率较低时,载流子的速度可以跟的上电压频率的变化,所以此时的反型区是被充电的最终还是达到GOX的厚度。而如果是高频,载流子速度根本赶不上反型区充电速度,所以只能保持在低电容状态。而实际上这个反型区宽度与衬底浓度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个可能用Vt与衬底浓度的关系来理解,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反型区高频电容特性来判断衬底浓度的变化。

MOS电容的特性决定了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工作特性,但是一个完整的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结构还需要一个提供多数载流子(majority carrier)的源极以及接受这些多数载流子的漏极。

金氧效应与MOS结构的配合工作

MOS的真实结构与寄生二极管

理论情况下,一个MOS的封装应该会有四个脚,源极(S)、漏极(D)、栅极(G)外,尚有一基极(Bulk或是Body),例如如下所示:

但实际上市面上销售的MOS结构都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如下:

这是因为通常把基极和源极接在一起,如上图符号所示,故分布式金氧场效晶体管通常为三端器件。而在集成电路中的金氧半场效晶体管通常因为使用同一个基极(common bulk),所以不标示出基极的极性,而在PMOS的栅极端多加一个圆圈以示区别。

将衬底也就是B和S连接在一起会导致什么事情呢?

请看下图:

这是一个NMOS,当衬底和S连接的时候就会像上边一样,此时S到D的通路就会形成一个神奇的东西:PN结,如下所示:

也就是说,当我们直接对NMOS得S和D极加上一个电压的时候,他就会因为PN结直接导通。而我们将这个形成的二极管称为寄生二极管。这是由MOS结构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

你可能不相信,我们通过仿真来测试一下,电路结构如下:

仿真结果如下:

我们更改一下电路结构,看看DS是否还是导通的?更改后结构如下:

结果如下,果然不导通。

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一下:场效应管(JEFT不是MOS)中,源极和漏极是对称的,可以互换。但是在MOSFET 中,由于衬底和源极在内部已经连同,甚至很多MOSFET内部还在D、S之间并联了一个二极管,注意这里的是真的添加了一个二极管不是体二极管,因此D和S不能互换。

MOS的工作模式

依照在MOS管的栅极、源极,与漏极等三个端点施加的偏置(bias)不同,MOS管将有下列三种工作模式。

截止区(亚阈值区或弱反转区)(cutoff, subthreshold or weak-inversion mode)

∣ V G S ∣ < ∣ V t h ∣ |V_{GS}| < |V_{th}| VGS<Vth 时:

∣ V G S ∣ |V_{GS}| VGS 代表栅极到源极的偏置差(电压差), ∣ V t h ∣ |Vth| Vth 为材料的临界电压,也就是上文金氧效应的达到反型时的电压。这个金氧半场效晶体管是处在截止(cut-off)的状态,沟道仍保持P断开状态,并没有足够的多数载流子,电流无法流过这个MOS管,也就是这个MOS管不导通。

此时MOS的状态如下:

可以看到指定区域并没有形成可通过区域,而是由基底和掺杂区域形成的耗尽区(depletion region),此时没有电流可以通过。

线性区(三极区或欧姆区)(linear region, triode mode or ohmic mode)

V G S > V t h V_{GS} > V_{th} VGS>Vth V G D > V t h V_{GD} > V_{th} VGD>Vth 时:

此处 V D S V_{DS} VDS为NMOS漏极至源极的电压,则这颗NMOS为导通的状况,在氧化层下方的沟道也已形成。此时这颗NMOS的行为类似一个压控电阻(voltage-controlled resistor),而由漏极向源极流出的电流大小为:
I D = μ n C o x W L ( V G S − V t h − V D S 2 ) V D S I_{D}=\mu_{n} C_{o x} \frac{W}{L}\left(V_{G S}-V_{t h}-\frac{V_{D S}}{2}\right) V_{D S} ID=μnCoxLW(VGSVth2VDS)VDS
μn是载流子迁移率(carrier mobility)、W是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栅极宽度、L是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栅极长度,而Cox则是栅极氧化层的单位电容大小。在这个区域内,MOS管的电流—电压关系有一个线性方程式,因而称为线性区。

当工作在线性区域的时候MOS的解面图如下:

可以看到对应区域出现了反转层,这时候S和D之间出现了Channel。

下图展示了NMOS的漏极电流 I D S I_{DS} IDS与漏极电压之间在不同 V G S − V t h V_{GS}-V_{th} VGSVth的关系:

可以看到随着 V G S − V t h V_{GS}-V_{th} VGSVth的变化能通过的电流大小也持续增加,直到某个电压值可通过的电流大小不再变化,这个电压值就是下边要说的饱和区(放大区)

饱和区(放大区)(saturation or active mode)

当 $V_{GS} > V_{th} $ V G S 保持一定 V_GS保持一定 VGS保持一定 V G D < V t h V_{GD} < V_{th} VGD<Vth 时:

这Mos管为导通的状况,也形成了沟道让电流通过。但是随着漏极电压(D)增加,超过栅极电压时,会使得接近漏极区的反转层电荷为零,此处的沟道几乎消失(如下图),这种状况称之为夹断(pinch-off)。

这里注意靠近D极的沟道已经消失。下面一张图显示的更加清楚。

注意上图的表达式 V D S > V G S − V t h V_{DS} > V_{GS}- V_{th} VDS>VGSVth

同时此时的电压差也可以写为:$V_{\mathrm{DS \underline{}} \mathrm{dv}}=V_{\mathrm{GS}}-V_{\mathrm{GSTH}} $

在这种状况下,由源极出发的载流子(电子)经由沟道到达夹断点时,会被注入漏极周围的空间电荷区(space charge region),再被电场扫入漏极。此时通过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的电流与其漏极—源极间的电压VDS无关,只与栅极电压有关,主要原因在于靠近漏极区的栅极电压已经不足以让沟道反转,而造成所能提供的载流子有限,限制住了沟道的电流大小,关系式如下:
I D = μ n C o x 2 W L ( V G S − V t h ) 2 I_{D}=\frac{\mu_{n} C_{o x}}{2} \frac{W}{L}\left(V_{G S}-V_{t h}\right)^{2} ID=2μ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