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单电子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
  • 电话:400-990-0325

汽车“缺芯”的挑战与机遇

时间:2023-11-30 02:07:02 传感器889

文/谢燊坤王之哲任艳杨柳周圣泽

摘要

受全球缺芯危机影响,我国汽车工业芯片短缺严重,汽车生产销售受到严重影响,但缺芯危机也为我国建立独立可控的汽车芯片供应链提供了机遇。通过梳理我国汽车芯片行业现状,分析汽车芯片短缺的原因,探讨汽车芯片短缺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对我国汽车芯片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0 引言

汽车芯片通常包括汽车微型控制单元(MCU)、功率半导体(IGBT/MOSFET)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单元是各种传感器。随着汽车智能化、网络化和新能源化的深入,汽车芯片的使用和重要性日益增加。IHS的数据显示,芯片在整车成本的占比将从2010年的18%增长到2030年的45%。据Gartner预计2019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将达到410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651亿美元,占全球芯片市场规模的12%,成为增长最快的芯片细分市场。

然而,2020年初,由于供需失配,汽车芯片短缺问题愈演愈烈。AutoForecast Solutions截至2021年10月10日,芯片短缺已导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934.5万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1月至8月,由于芯片供应不足,中国汽车芯片行业相对薄弱,深受其影响。然而,中国汽车芯片短缺导致汽车减产,也为国内汽车芯片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为应对汽车缺芯危机,本文梳理了国内汽车芯片行业的现状,分析了汽车缺芯的影响和原因,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我国汽车芯片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国内汽车芯片行业现状

1.1 我国汽车芯片行业概况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中国汽车产量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汽车总销量2531.11万辆,占全球销售总量比例的32.46%。汽车行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汽车芯片市场。2020年,中国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约为94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占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的20%以上。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销如图1所示。

图1 近年来,中国汽车的产销量

我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巨大,前景广阔,但国产汽车芯片基础相对薄弱。目前国内汽车芯片进口率高达95%,国外巨头垄断了动力系统、底盘控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关键芯片。世界五大半导体制造商,如恩智浦、英飞凌、瑞萨电子、德州仪器和意大利半导体,约占市场份额的50%(如表1所示)。国产车载逻辑器件、模拟器件、存储器件、分立器件和光学半导体的市场份额仅为5.2%、1.38%、4.15%、1.56%和7.64%。汽车芯片对外依存度高,本轮汽车缺芯危机凸显了建设自主汽车芯片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性。

表1 2020年全球前五大半导体供应商的市场份额

1.2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格局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已初具规模,如以新旺微、赵毅创新、杰发科技为代表的汽车芯片产业MCU以中车、比亚迪、斯兰微、斯达为代表的电力器件企业,以美泰、豪威为代表的传感器企业不断涌现。如图2所示,中国企业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汽车芯片企业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京广线四个区域,与国内集成电路行业分布基本一致。

国内汽车芯片企业可分为传统芯片企业、新兴汽车芯片企业和并购企业,消费芯片逐步进入汽车规则领域。

传统芯片企业本身多为兆易创新、斯达等国内芯片龙头企业。兆易创新2020年MCU、存储芯片的销量分别达到1.9亿颗与26.2019年3月,2019年3月86亿辆车规级领域。NORFlash产品GD25系列宣布完成AEC-Q100认证,车规级MCU量产尚未实现。中国有斯达半导体IGBT领军企业,是全球前十大IGBT2020年,模块供应商涉足汽车级IGBT共配套新能源汽车20多万辆。

图2 国内主要汽车芯片企业

BYD半导体是新兴汽车芯片企业的代表。通过多年的研究和集团汽车应用牵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制造、模块包装和测试、系统级应用测试、汽车级MCU自2018年推出以来,量产装车已超过1000万辆。截至2020年底,年产能已达220万,基本能满足自用和大部分外供需求。比亚迪半导体在汽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领域发展迅速,在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和批量应用。根据Omdia比亚迪半导体统计IGBT该模块的销售额占2019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电机驱动控制器市场的19%,仅次于英飞凌。

为了弥补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不足,缩小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跨国并购已成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四维图新闻和文泰科技是其典型代表。2017年,四维图收购杰发科技投资车载MCU2018年,该领域成功推出了中国首款量产车规级MCU,装配全球500多款车型,累计出货量超过2亿。文泰科技于2019年收购了英国最大的晶圆制造商安世半导体,成功进入汽车规则领域;2020年公司功率分离器件总出货量889.9亿,在车规级功率MOSFET仅次于英飞凌。

随着赵毅创新、斯达等传统消费芯片企业开始进入汽车规则领域,以及比亚迪、地平线等新兴汽车芯片企业、四维图新、文泰科技等跨国并购企业的不断涌现,国内汽车芯片行业已初具规模,国内汽车芯片产品日益完善。一般用于车身控制MCU、电驱IGBT、电池管理MOSFET、电源控制模拟芯片和车内/车间通信芯片等领域已成功地研制出成熟的产品,部分已上车应用。在AI、辅助驾驶、智能驾驶、视频娱乐、通信等非安全动力领域也出现了中央控制娱乐系统,如全志科技SoC芯片,地平线技术AI一系列代表性产品,如芯片、黑芝麻智能驾驶芯片、华大北斗导航芯片等。

由于起步晚、技术封等因素,虽然国内汽车芯片企业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与国外领先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对比表1和表2,可以发现国内外领先的汽车芯片企业的营业收入规模相差10倍。

表2 2020年国内部分半导体供应商的市场情况(汇率为$:$:$=1:7)

2 分析汽车芯片短缺的原因

国内汽车芯片短缺危机源于全球汽车芯片供需不匹配、发事件和疫情,以及国内汽车芯片行业基础薄弱,加剧了供需失衡。

2.1 全球汽车芯片供需不匹配

汽车芯片短缺主要是由于汽车工业需求和芯片工业产能的不匹配,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a)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占芯片产能

首先,5G、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加速推广,特别是疫情带动了网上交流的需求,对数据中心服务器和智能终端的需求迅速上升,导致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在芯片企业规模增加订单,全球芯片生产线产能利用率接近100%;其次,中美贸易战和华为的禁令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的紧张(为了避免突发的购买限制风险,主要消费电子企业开始囤积大量芯片,不断增加芯片订单,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的紧张)。

b)对芯片需求的预测过于保守

汽车产业链长,运营体系庞大,汽车企业基本不直接与芯片企业联系;同时,为了保证高效运行,汽车企业追求芯片的零库存,包括零部件。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全球汽车市场需求大幅下降。该行业曾预测年销量将下降15%~25%。世界各地的主要汽车公司纷纷下调生产计划,推动上游日本瑞萨等汽车芯片公司撤销在中国台湾台积电公司的OEM订单。但2020年下半年汽车市场迅速回暖,芯片供应难以迅速恢复,芯片制造需要3~6个月的周期,在产能紧缺的背景下,汽车芯片供需出现严重失配的情况。

c)上游芯片企业的主观意愿不强

与消费芯片相比,汽车芯片在收入和利润方面严重缺乏吸引力。据德国电子工业协会统计,汽车客户只获得芯片行业利润的10%。目前各行业芯片需求激增,芯片企业优先为高利润领域提供产能。因此,上游芯片企业不愿投资于生产利润小、产品质量要求高、生产能力落后的汽车芯片领域,面对全球汽车企业的芯片需求,未能及时调整生产能力。

2.2 突发事件及疫情影响

突发事件和疫情导致许多芯片厂停产,加剧了汽车芯片短缺危机。2021年2月13日,日本福岛附近7个水域发生.三级地震,瑞萨电子位于茨城县那科工厂,信越半导体位于福岛县西乡村白河工厂停电陆续地停产。2月16日,美国德州奥斯汀暴雪,电力供应系统失灵,三星、恩智浦、英飞凌在当地的工厂先后宣布停产。6月以来,全球芯片第七大出口国——马来西亚疫情卷土重来,原定于6月28日结束的“全面封锁”再次延长,多个芯片工厂被迫停工停产。8月23日,越南胡志明市提高防疫强度,派出军队执行封锁直到9月15日,直接影响当地英特尔、三星等芯片厂家的产能恢复。受本轮疫情影响,部分汽车芯片产品8月起的供货近乎中断。

2.3 国内汽车芯片产业基础薄弱

目前,虽然国内汽车芯片产业初具规模,但是产业基础依然薄弱,核心产品缺失、整车企业信心不足,本土产业生态尚未建立,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a)国产汽车芯片供给能力不强,核心产品覆盖不全,在高算力主控芯片、32位控制MCU、车用高速大容量存储器和电驱SiC功率芯片等领域还处于空白阶段。

b)整车企业对国产芯片缺乏信心,研用结合不足。国外整车企业通过建立汽车芯片标准体系、联合国际芯片巨头,已经形成完整的汽车芯片产业生态,实现生态垄断,国产芯片进入供应链面临巨大的行业壁垒。国产汽车芯片研制端、应用端脱节严重,多数国产汽车芯片还处于研而未用的尴尬境地。同时,由于普遍缺乏上车验证经历,国内整车企业对国产芯片信心不足,即使面对“缺芯”危机,“不愿用、不想用、不敢用”国产芯片的现象犹存。

c)汽车芯片的国产替代成本高、周期长,打击了车企引入国产芯片缓解危机的积极性。汽车芯片国产化替代,一般需要完成芯片级、板级到整车级多层级的应用验证;同时汽车芯片对可靠性、产品生命周期等要求较高,导致国产化替代成本高、周期长。例如:一款功率芯片完成AEC-Q101检测认证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费用在20~30万元之间。叠加的研发周期和高投入成本令很多车企望而却步。

3 汽车芯片短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3.1 挑战

汽车芯片短缺对我国发展迅速的汽车行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车企的产销量、利润和技术更新都深受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a)芯片短缺造成国内外众多整车企业停产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上半年,芯片短缺已影响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制动防抱死系统、电子影像雷达、摄像头和车身传感器,以及多媒体控制屏等多个关键零部件供应。广汽、东风、上汽、长城和吉利等企业的产量均受到影响。

b)芯片价格攀升,影响企业利润和产销量

由于各个企业对于芯片供应信息掌握不充分,纷纷采取扫货的方式“抢夺”市场资源,进一步地恶化了芯片供应不足的状况,芯片价格涨幅普遍在30%以上,一些高端芯片超过20倍,甚至30倍。高昂的芯片费用加重了企业的成本负担,进一步地推高了整车企业的成本,加大了整车企业的经营压力。

c)芯片短缺也阻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由于新能源汽车的芯片数量需求比传统燃油车多了一倍以上,芯片需求显著地提升。无“芯”可用导致新能源汽车销售和生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阻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2 机遇

“缺芯”危机也为我国建立自主可控汽车芯片供应链提供契机。2020年第三季度以来,汽车芯片短缺持续地发酵,国内汽车芯片95%依赖进口,德州仪器和意法半导体等国外巨头优先保障本国车企供货,“缺芯”潮对我国汽车行业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我国车企因芯片供应不足而被迫减产,促使国内整车企业反思供应链安全问题,部分企业开始自发地探索如何构建产业生态的问题,从而,推动汽车芯片国产化。例如,为建立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公司在芯片设计、芯片制造等领域先后投资地平线、粤芯等数十家本土企业,以缓解“缺芯”危机。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构建汽车芯片自主产业生态。在产用结合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推动国内汽车芯片的供需对接。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在政府指导下,汽车芯片产业联盟牵头组建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工作组,积极推动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

4 国内汽车芯片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本次汽车“缺芯”危机对我国汽车行业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但是,同时也是我国汽车芯片行业发展的战略契机,建议结合国内汽车芯片产业现状,由政府引导,整车企业为牵引,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各方产学研力量,共同推动国产汽车芯片上车应用,构建本土产业生态,具体的建议如下所述。

a)建议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组织国内整车企业与芯片厂商供需对接,推动国产汽车芯片在自主品牌汽车上的应用。

b)建议芯片企业加强技术攻关,提升成熟产品可靠性水平,重点攻关短板产品。可以考虑通过兼并、收购国外汽车芯片企业来逐步地完善我国汽车芯片产业,提升国产芯片的技术水平。

c)建议由整车企业牵头,发挥其链主作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力量,共同构建汽车芯片自主产业生态,保障汽车芯片供应链安全。

5 结束语

汽车芯片是联系汽车行业、芯片行业的纽带,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汽车芯片产业基础薄弱、核心技术缺失,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凸显。本轮汽车“缺芯”危机在对我国汽车行业造成较大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为我国汽车芯片提供了重要的国产替代机遇。应把握时机,积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加快推进汽车芯片国产化进程,提升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汽车行业和芯片行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END

锐单商城拥有海量元器件数据手册IC替代型号,打造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