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单电子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
  • 电话:400-990-0325

刘润:在李彦宏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未来交通的模样

时间:2023-11-29 09:07:00 2b560气体传感器

(本文首发于刘润公号,订阅刘润公号,与我一起洞察商业本质)

这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叫智能交通。

一开始,我只打算花30分钟快速翻身。但是你读得越多,就越有趣,你读得越多,就越有趣。最后,我一页一页地读了400多页的大部分。我忍不住向前看,看看是谁写的。李彦宏。

我惊讶地问百度的同学,这本书真的是李彦宏写的吗?

他们说,真的。这本书真的是李彦宏自己写的,然后发给团队编辑的。团队的主要工作是前期收集资料,后期编辑校对。手稿将提交给出版社,他仍在不断发送补充章节。他不仅出版了这本书,而且还亲自为这本书录制了课程。我真的很努力。真的很好。

多年来,我与许多大型汽车制造商合作,并分享了我对汽车行业未来的许多看法。李罗宾在这本书中的判断与我出奇地一致。然而,李罗宾的判断,更有想象力。

例如,今天的车不能在过去的路上行驶。除了更聪明的车,我们还需要更聪明的路。当它们加在一起时,它们交通。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汽车,而是交通。

什么是交通?

交通就是把人从A送到B。车是手段,人才是目的。我想要的只是从家里到办公室工作。走路,骑自行车,开车,坐地铁。我会选择哪个更快,更安全,更便宜,更舒适。

而这些更字背后,需要大量的智能。这就是智能交通。

从智能汽车到智能交通,对未来的理解突然开放。这些对未来的理解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会影响你的个人旅行,还会给汽车、交通、物流、旅游、基础设施等许多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含了无数的创业机会。

今天,我想与你分享我从这本书里获得的10点收获,在李彦宏眼李彦宏眼中的智能交通和李彦宏眼中的未来。希望能激励你。

开始。

1

每24秒,就有一人死于交通事故

你知道每年有多少人死于交通事故吗?

根据国际公路安全协会(Association for Safe International Road Travel ,ASIRT)每年约有13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135万。这是什么意思?

这意味着每24秒就有一个人死于车轮

触目惊心。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还造成了惊人的经济损失。

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占各国的比重GDP2%-8%。这个概念是什么?中国每年在教育上投资,约占GDP大约4%。也就是说,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是教育的两倍。

惊叹。但是,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

危险驾驶。

94%的交通事故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例如,酒后驾驶、酒后驾驶,这些危险的人类驾驶行为。

2019年,中国危险驾驶罪案(酒后驾驶、酒后驾驶等)达到31.9万起刑事案件排名第一(占24万起).6%),远高于排名第二的盗窃。也就是说,每四起刑事案件中,就有一起是危险驾驶罪。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

所以,我记得谁说过,在发明自动驾驶之前发明汽车是一个Bug。

为什么?因为也许人类天生就不适合开车。太危险了。

2

1865年伦敦每天清理3000吨马粪

那么,我们应该回到马车时代吗?马车时代?那就是回不去了。让我们回顾一下,人类是如何从马车时代进化到汽车时代的。

19世纪中期,伦敦正处于马车时代。伦敦人口200万,有30万匹马,10万人靠当车夫、马夫、马车制造商、马厩管理员、马粪清洁工。

突然,汽车来了。

每个人的第一直觉是,这个钢怪开得这么快应该很危险,对吧?于是,报纸开始刊登汽车爆炸的漫画,漫画里的人血肉横飞。

1865年,英国议会甚至通过了《机动车法案》。法案规定,汽车在郊区行驶,限速4英里/小时,在城市行驶,限速2英里/小时。而且,此外,一定要配备一个手持红旗的人,走在车前,提醒人们注意安全。这是后来被嘲笑的红旗法案。

但是,与马车相比,汽车的优势太明显了。

刚才说伦敦有30万匹马。30万匹马每天产生3000吨马粪和30万升马尿。因此,伦敦的道路经常臭气熏天。此外,拉车的马使用寿命约为三年。也就是说,伦敦每年要死10万匹马。其中三分之二(即6万多匹马)直接累死在道路中央。他们经常要等到尸体发臭才能清理干净。

汽车呢?虽然可能有安全问题,但毕竟没有马粪。而且,真的很快。

1896年,英国政府废除了“红旗法案”。然后,马车铺、马车公司和马车夫,进行了上千次罢工。但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不会停止。汽车,势不可挡地取代了马车。

这张照片是1900年和1913年纽约第五大道的对比。1900年,汽车在第五大道的辅助道路上行驶。仅仅13年后,汽车就占据了主干道。跑在自行车道上的人变成了马车。

然而,安全问题仍然是问题。如何解决?

3

南京路是中国最早的红绿灯

每个人都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封闭的道路。

如果道路能封闭行人,只允许汽车行驶,难道不存在安全问题吗?

世界上第一条封闭的道路出现在1908年的纽约州,被称为Long Island Motor Parkway。1923年出现在意大利的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现在被称为A8高速,东起米兰,西至瓦雷泽,全长约 40 公里。

(世界上第一条封闭道路)

然而,封闭道路建成后,人们如何穿越对面?立交桥。或地下通道。这样,汽车和人的交通就不会相互影响。封闭的道路和高速公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06 2000年,欧洲人在高速公路上的里程数超过总里程的25%,而死亡人数仅占总死亡人数的8%。封闭的道路和高速公路大大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封闭的道路是好的,高速公路是好的,但在城市里,大多数交通场景,还是人车混合?那怎么办?

然后用红绿灯和人行横道来解决问题。

最早的红绿灯实际上是红蓝灯。1858年,伦敦出现了机械扳手式红蓝信号灯。1868年,世界上最早的煤气红绿灯出现在英国。1914年,美国出现了最早的红、黄、绿三色电气信号灯。1923年,中国最早的红绿灯出现在上海南京路的两个重要十字路口。

有了红绿灯,就有了交通规则,车路就协调了。汽车在路上行驶。人们走在人行横道、立交桥或地下通道上。我们遵守红绿灯的安排,分享路权。人车混合场景越来越高效。

你看,交通问题从来都不仅仅是汽车问题。道路是交通的另一个核心要素。道路协调就是交通。道路协调越好,交通就越智能。

那么,什么是智能交通呢?在未来的世界里,我们将如何旅行?

4

交通延误降低20%,交通效率提高25%

李彦宏认为,未来的智能交通,一定建立在智能的“车路协同”基础上,而不仅仅是“单车智能”。

你发现你家门口的红绿灯设计特别不合理。南北基本没有车,但红绿灯的时间和繁忙的东西一样长。这造成了不必要的拥堵。你打电话给交通管理部门。他们派人到现场,发现真的不合理,于是调整了红绿灯的时间分配。问题解决了。

但是中国有多少个红绿灯呢?这样的调整可以调整吗?而且,今天刚调整完,明天南北方向的车突然多了。我该怎么办?红绿灯管理路权。只有根据交通流量的动态变化,实时自动调整路权的分配,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拥堵。

实时、自动地海量调整需要智能。

2012年,新泽西出现了最早的智能信号灯控制系统(MASSTR)。该系统控制了40平方英里范围内的128个红绿灯,为40万辆车提供服务。怎么服务?若17号公路车流量大,则MASSTR将整条路自动调整为一路绿灯。如果3号公路发生交通事故,MASSTR17号公路和120号公路的红绿灯将自动调整,长达5英里的拥堵将在15分钟内缓解。

2020年11月,百度与长沙合作,做了类似的尝试。他们共同建设了87个智能十字路口,实现了道路协调。因此,交通延误降低了20%,交通效率提高了25%。

(湖南长沙智能路口优化效果对比)

如果我们理解道路协调是关键,那么我们就会对自动驾驶有不同的视角。

5

未来的交通路口,东西南北,唰唰唰唰

我们说自动驾驶的时候,基本都是在说“单车智能”。可是,一辆汽车上装再多的摄像头,再多的激光雷达,再多的传感器,都无法突破单车的局限。

比如,你开车在路上,前面是一辆大卡车。那么,无论你的车如何智能,都无法知道大卡车的前面,会不会突然有个小朋友跑步过街。你更无法知道,你视野之外的逆行、闯红灯,甚至别的车里的司机是不是在打电话。而这些,都在影响着你的行车安全。

这时,“聪明的车”就不够了。你需要“聪明的路”。

聪明的路,就是在路上装各种传感器(摄像头,红外,激光,声呐,等等),然后和这条路上的所有汽车联动。这些来自“上帝之眼”的超距离感知,即便在极端天气、不利照明、物体遮挡等等情况下,依然帮助单车实现准确预判,确保安全。甚至,可以帮助所有单车联动,做出全局最优的驾驶决策。

所以,自动驾驶的未来,不是单车能不能到L4,甚至L5的“单车智能”。自动驾驶的未来,是所有车和所有路联动下的“全局智能”。

作为一个理工男,我对新科技充满了好奇。所以,2020年5月我到长沙出差时,特地叫了一辆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受法律法规限制,自动驾驶出租车上,还是有安全员的。虽然他不开车,但必须坐在驾驶位上,手握方向盘。

我上车,去到我的目的地(限定范围)。全程中,我注意到很多路上的电子设备(各种智能红绿灯,智能摄像头、智能传感器),来保证车辆拥有“上帝之眼”。一路很安全,也很有意思。最后,在安全员允许下,我拍了几张照。

安全员告诉我,如果能实现真正的“全局智能”,那么在未来,红绿灯可能都是多余的。

人类为什么要红绿灯?因为要把路口的“路权”,轮流地分配给双向车道。为什么要“轮流地”分?还是因为,开车的是“算力”很低的人类。不简单地轮流分配,人类就算不过来。

那如果开车的不是人类呢?如果实现了车路协同下的“全局智能”呢?那么未来的路口,可能是这样的:

南北方向,前后两辆车,正在以120公里的时速飞驰着经过路口,相距200米。此时,另一辆车,在东西向,也以120公里的时速,驶向路口。

谁让谁?谁也不让谁。

“全局智能”经过高速计算,在南北向的第一辆车驶过路口的瞬间,安排东西向的车进入路口,5米的车身,从南北向两辆车200米车距里,用0.15秒的时间,“唰”地通过了路口。而南北向的第二辆车,丝毫不减速,在6秒钟之后,也通过了路口。

于是,未来的交通路口,东西南北,唰唰唰唰,谁也不让谁,却完全没有交通事故。这一切,靠“全局智能”指挥,而不是“红绿灯”。

听上去,难以想象。但是,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了,这背后一定有个角色:智能交通运营商。

 6 

让更聪明的车,接入更聪明的路

什么是运营商?

你今天之所以能打电话,是因为有电信运营商。他们在小区附近,写字楼顶上,公路旁边,甚至珠峰顶上,都架设了电信基站。因此,你的手机才能通过连接最近的基站,接入到电信网络,然后打电话或者上网。

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主要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

未来的汽车,和手机一样。你必须接入到“智能交通网”,然后实现车路协同,实现真正“全局智能”的自动驾驶。而搭建智能交通网的,就是“智能交通运营商”。他们负责把路变为“更聪明的路”,并且在路网上搭建“交通基站”,允许车辆接入。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总体比印度好。很多原因,但不管怎么归因,中国的电信运营商都功不可没。稳定、高速、大通量地接入,是一切上层应用爆发的基础设施。同样道理,中国的“车联网”想要发展好,中国的“智能交通运营商”,必须不能缺位。

2020年,百度调查过“网民最关心的智能交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下。

(智能交通领域网民关注度前十的民生内容)

而一旦有了“智能交通运营商”这个角色后,这里面的很多问题,就有解了。很多可能,在我们面前展开。

比如,智慧停车。

 7 

人们1/3的开车时间,都用在了找车位上

研究表明,人们1/3的开车时间,都用在了找车位上。而30%的城市拥堵问题,其实是由停车难造成的。

公安部统计,全国停车位的缺口,达3.84亿个。在有如此大缺口的情况下,全国仅有9%的城市车位,使用效率在50%以上。一边车位不够,一边车位浪费。为什么?

因为现有停车位的管理,不够“智慧”。

一旦有了“智能交通运营商”,一个城市的停车场,就会变成“一张网”。抵达目的地前,车辆已经知道附近有哪些停车场,以及它们的空位情况,并推荐最佳停车场。你一旦选定停车场,甚至停车位,那个车位就会被定。进入停车场后,你的导航系统会从室外导航,切换为室内导航,自动找到车位。停好车后,车辆自动开始充电、计费。办完事,反向寻车功能,又会帮你快速找到车辆。

如果你的车还有“自动泊车”功能,你甚至可以直接下车。你的车会自己去找车位。办完事,车会自动开出来找你。

2018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播放了一个完全实拍的视频,百度的一名员工开车来到公司路边,下车后,车辆就开始进入自动巡航状态,开到地下停车场,找到车位,并且停了进去。

除了这些功能,接入“智能交通运营商”的“路网”,交通管理部门,也能提高很大的效率。

2020年1月,云南普洱市政府实施了智慧停车项目“畅行普洱”后,路侧长期停放车辆的比例由3.8%下降到0.29%,泊位周转率由62%上升至435.09%。部分区域停车位利用率不高、另一部分区域车位饱和所造成的交通堵塞现象,不复存在。

(畅行普洱)

很有意思。

但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不仅仅是“把车停下来”。我们更想要的,是“让车跑起来”。这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智慧地图了。

 8 

地图,是智能交通的末梢神经我1999年来到上海。2004年拿到驾照。2005年买了车,和一张《上海市区交通地图》。然后,我每次开车,都要有个人坐在副驾上,紧张地看着地图:往左,往左,往右,往右;不是,是下个路口往右,这个路口直行。

有一次,我从上海开到浙江某地。很发憷。因为没有一张《全国交通地图》。也算有,但不是一张,那是一本。我要像查元素周期表一样,查省际路线。好几次停在高速公路的出口打电话,到底是不是从这里下?

那个时候开车,没有地图,寸步难行。那个时候开车,副驾的权力,比主驾大。那个时候开车,出租车司机是高科技含量的职业。因为他认路。所以,那时候一个导航仪,能卖到好几千块。但是现在,手机里有了各种导航软件,而且免费。它还会建议你各种路线:你是选没有收费站的路线,还是最短的路线,还是最快的路线?你再也不用认路了。这样都开错了,它还会帮你自动重新计算新的路线。这种巨大的便利带来的满足感,是2010年之后拿到驾照的小朋友们,无法体会的。

但是,但是,但是,即便是今天的导航,依然有太多可以进步的地方。未来的“智能交通运营商”的地图,一定不会止于今天这样。

重庆黄桷湾立交桥,被称为“史上最复杂立交”,5层互联互通,有20条匝道,走错路之后让人非常抓狂,也容易产生交通事故。

(重庆黄桷湾立交桥)

想要在这样的立交桥上不走错路,需要极其精准的定位技术,需要对车辆转向、停车、加减速的瞬间感知能力,和最好“沉浸式”的3D互动模型。

(百度地图黄桷湾立交桥“沉浸式导航”实际效果)

但,这还不是我说的未来的地图。未来的地图,不但要对“空间”有更精确的刻画,还要对“时间”有更准确的刻画。

比如,我现在开车去办公室,大概要多长行驶时间呢?

这叫“预估时间”(ETA,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要1小时。嗯。那我先忙点事,晚20分钟出门呢?哦,那就要2小时了。啊?为什么啊?

因为“智慧地图”,对正在路上和即将上路的车,做了大量计算,知道20分钟后的堵车情况将大大加剧。1小时的路,要开2小时。

那怎么办?那我赶紧出门呗,事情可以到办公室再做。

未来的地图,还不止如此。如果要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地图定位,不仅要显示自己在哪条路上,还要显示自己在哪根车道上。这就是高精地图。

高精地图是自动驾驶的“千里眼”。摄像头看到的距离60~150米,激光雷达看到的范围40~80米。而高精地图,能看到全局。这双千里眼,可以帮助单车提前知晓全局信息,并精确规划行驶路线。

高精地图是自动驾驶的“透视镜”。因为雨雪天气,车道线会变得模糊,即便是车上安装了最好的传感器、摄像头,都很难把每一条车道线看清楚。

高精地图是自动驾驶的“安全员”。它能精确自动识别交通标识、地面标志、车道线、信号灯等上百种目标,还有道路坡度、曲率等准确的数据信息。确保行车安全。

有了车的智能,有了路的智能,有了车路协同的智能。那么未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将呼之欲出。

那就是:出行即服务(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

 9 

汽车市场,将可能从2C,变为2B

你真的想要一辆汽车吗?

不。你其实只是想从A这个地方,安全地、快速地、舒适地、便宜地,到达B这个地方。

你要的不是车。你要的是“交通”。你要的是“移动”。

只不过,在最远的过去,帮助你移动的方式,是走路。后来是马车。后来是汽车。远距离,还有飞机、高铁等等。但它们的本质都一样,都是帮助你从A,抵达B。帮助你移动。

但同样是移动,为了从家去办公室,你可能会买辆车。但为什么为了从上海去北京,你不会买辆高铁呢?

因为不值得。

我一年才去几次北京?高铁那么贵,为了去北京而买辆私人高铁,不值得。我还是买票吧。买票的本质,就是把买高铁这个产品,变为了买“用高铁出行”这项服务。买服务,比买产品划算。

去北京,当然是买“出行服务”更划算。但是上下班,还是买“汽车产品”更划算吧?

真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这个城市,路上有那么多公交车呢?公交车的本质,就是“出行服务”。公交车可比你的私家车贵多了。但是坐公交车之所以“划算”,是因为很多人选择坐公交后,共享了道路资源,因此效率高,价格便宜。

但是,公交车最大的问题,是它没有解决“最后两公里”的问题:出门去公交站的一公里,和下车后去办公室的一公里。如果这两公里,也能解决,那确实就不用买车了。

Bingo。这不就是“全局智能”的自动驾驶可以做的吗?

当你要出门时,召唤了一辆共享汽车。2分钟后,一辆无人驾驶的共享汽车,停在了你家门前。你上车后,这辆车根据智慧地图的指引,在全局最优的大前提下,找到最短路线。车开到了你办公室楼下,你下车后,它自动找到最优地点停车、充电。然后,等待下一个人的召唤。

因为全局的优化,而且没有人(司机)参与,整个行程可能会非常便宜。比如5元人民币。而且,同样因为全局优化,你任何时候叫车,都有一辆车能5分钟内出现在你面前。

这时,你还会买车吗?也许你就是喜欢开车。反正,我是不会买车了。

当越来越多我这样的人选择不再买车,当路上跑着越来越多自动驾驶、出行即服务的共享车后,人类在路上开车,将可能被逐渐视为危险行为。最终,可能所有国家都会逐渐停止给人类颁发驾照。直到最后一个有驾照的人过世,地球上最后的几百盏红绿灯,正式停止工作。因为,这些红绿灯,只是给这最后一个人类驾驶员看的。

从此,地球上,就只有少数几家运营公司会拥有汽车,向人类提供“出行服务”。这时,汽车将从一个2C的产品,变成2B。

这家运营公司,给汽车生产厂商打电话:

运营公司:我要买200万辆汽车,你们做不做?

汽车厂商:可以啊,20万一辆。

运营公司:20万太贵,7万卖不卖?

汽车厂商:那不可能!

运营公司:哦,没事。那我找另一家。

未来,所有的车企,可能都不会在电视、飞机、杂志上打广告了。他们派了大量的销售,紧紧盯住这几家“智能交通运营商”。

不知道这样的未来,会不会真的到来。但是如果真的到来了,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呢?

很多好处。

比如,降低碳排放。

 10 

南极的冰全部融化,海平面上升60-70米

你一定知道,碳排放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大量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将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地球温度上升。地球温度上升,将导致生态环境发生难以想象的变化。

比如,南极冰层融化。

经过测算,如果南极的冰全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会上升60-70米。如果这样,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以及整个武汉以东,将全部被海水淹没。在珠峰买房子,可能才是最保值的。

原来,碳排放这么可怕。那么,到底谁是碳排放的“罪魁祸首”呢?

碳排放的“罪魁祸首”是:城市。

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居住地,贡献了全球7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城市生活中,交通运输是第二大排放源。交通运输中,道路交通又占到84.1%。道路交通中,乘用车占44%,重型货车约占40%。

所以,减少乘用车、重型货车的碳排放,至关重要。

(2008—2018 年交通部门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

可是,怎么减少?

电动化(以及氢能源),当然至关重要。先把燃油车,替换成纯电车。然后再把电网里用煤发的电,逐渐转化为清洁电(风电,光电,水电)。这是大势所趋。但是除此之外呢?

还是“智能交通”。

城市内驾车出行,“不怕慢,就怕站”。用智能红绿灯优化路网,会导致因绿灯空放而导致的浪费下降21%,车辆行驶时间平均缩短20%。减少了20%的在途时间,就是减少了20%的排放。

另外,出行即服务(MaaS)逐渐变成现实,将会大大减少私家车的数量,以及汽车的总保有量。过去,一家需要一辆车。可能在未来,3家才需要一辆车。车少了,排放也就少了。

所以,你要不然从现在开始,就去西藏高原买房子,要不然就开始选择低碳出行吧。

最后的话

李彦宏的这本书脑洞很大。

我们经常说自动驾驶,自动驾驶。但是确实,自动驾驶并不等于单车智能。自动驾驶,需要更聪明的车,也需要更聪明的路。自动驾驶,来自于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

人们需要的,从来都不是一辆汽车。人们需要的,是从A这个地方,安全地、快速地、舒适地、便宜地,到达B这个地方。一切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的技术,都是“智能交通”的必然方向。

我突然想起来,《变形金刚》里的汽车人。

原来,汽车人在19世纪就已经来到地球。汽车人,是人类的朋友。人们为这个朋友,建造了公路,发明了红绿灯,制定了交通规则,并不断配备最先进的技术,和路网联动。而汽车人,用越来越先进的方法,把人类从他所在的A,送到他想去的B。

好的。这就是我读李彦宏《智能交通》这本书得到的启发。希望对你有价值。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读书笔记,也请给我留言告诉我。我看看,以后是否可以与大家分享更多好书,以及我从这些好书中获得的感悟。祝,虎年大吉。

锐单商城拥有海量元器件数据手册IC替代型号,打造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