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单电子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
  • 电话:400-990-0325

地震观测仪器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二)

时间:2023-09-23 00:07:02 63a传感器

地震观测仪器发展简史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观测研究历史悠久。公元132年,张衡在东汉时期发明的地震仪器是世界上第一台探测地震的地震仪器 ,比欧洲类似的发明早 1700 年以上。

1、 概述
地震观测仪器的最早使用记录可追溯到东汉近2000年。纵观人类历史,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技术产品的变化。地震灾害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危亡,在一轮又一轮的浪潮中与新技术融为一体,衍生出许多子系。有理由相信,地震观测仪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这种持久的势头,并长期伴随着人类的存在。因此,在技术浪潮再次涌现的今天,回顾其发展历史尤为有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观测研究历史悠久。公元132年,张衡在东汉时期发明的地震仪器是世界上第一台探测地震的地震仪器 ,比欧洲类似的发明早 1700 年以上。

2、 近现代发展
西方人首先发明了现代地震观测仪器。直到1930年,在翁文浩的带领下,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北京鹫峰建立了地震观测台,使用外国地震观测仪器, 李善邦负责筹建和技术管理。1931年,在朱可真的领导下,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南京北极阁建立了地震监测站,金咏深负责外国地震观测仪器的建设和技术管理。1937年日军侵华后,这两个地震监测站中止了记录。四年前迁往重庆北碚的李善邦,自行研究设计制作了霓虹地震仪, 在北碚建立地震监测站 1946 年迁南京。李善邦、谢玉寿负责1948年中央地质调查所恢复南京水晶台地震监测站。
20世纪30年代,中国地震学家李善邦建立了中国人管理的第一个地震监测站——北京西山鹫峰地震监测站,进行地震观测。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只有少数地震监测站,只有少数科技人员从事地震工作。可以说,旧中国震观测工作几乎为零基础。

3、 我国地震观测仪器发展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国严峻的地震监测现状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开始建设国家地震观测台网络。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地震观测技术实现了全面、数字、网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监测地震观测仪器的开发从零开始,从参考到自制,地震观测台网络建设和地震预报预防的试验研究时期主要是机械烟熏记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地震观测台网的建设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当时,台网主要布置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
1951年,李善邦先生在I型水平地震仪的基础上,开发了大小51型地震仪。吸烟记录于1954-1958年使用。
1955年后的十多年里,徐绍浩和张一林开发了电子管放大器和烟雾笔记录器,与维开克地震计合作,形成了581地震仪。从那时起,
晶体管电子放大器的成功开发。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后,在周总理的领导下,国家科委组织中国科学院、石油部、地质部、国家测绘总局等单位进行现场观测,开展地震预测研究。1969年渤海地震后,在周总理的领导下, 中央地震工作组成立。1971 国家地震局(1998年改为中国地震局)成立于1998年。
1966年邢台地震后,周恩来总理三次访问地震现场,并就地震预报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从那时起,中国的地震观测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6363年成功开发A和63B 类型地震计和67型放大器。这些地震计、放大器和大滚筒记录器组成了473、573等短周期地震仪,广泛应用于中国地区和移动地震监测站。
20世纪60年代末,为了在城市等高噪声地区进行地震观测,开始发展地下地震观测,开发了地震观测JD-2型地震仪分别布置在全国数十个深井中。
70年代开发的DD-1型短周期地震仪,适用于综合台、基本台、区域台观测记录微弱的近震和区域性地震。
70年代开发的DK-1型中长期地震仪适用于固定台和基准台。用于远震和中强地震记录。
在此期间开发的763长周期地震仪解决了垂直地震计微压变化的浮力效应,提高了地震观测仪器的观测灵敏度。它是中国基准台常规地震监测设备,用于记录长周期地震波。
1975年海城地震后,启动了768项目,引进了一系列新技术,开发了一系列遥测观测设备,包括7686路自动纸墨记录器,使我国地震遥测台网发展到新的水平。
768中强震地震计,为用于电信传输地震监测台站网而专门研究设计。可把数字量经由PTY-将地震遥测设备和电话线传输到记录分析处理中心。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而快速发展始于八五期间国家科技研究项目的实施——地震和前兆数字观测实验系统的开发。1983年,中美达成原则协议,提供设备和技术,共同建设中国数字地震监测站网站(CDSN)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
STS-2 三个结构完全相同,倾斜45°悬挂的机械摆在底座上按正三角形几何分布安装,可使各分向地震观测仪器参数的一致性得以提高。
BKD-2A宽频带地震计通过精确计算电路完成三个传感器的坐标投影变换,输出传统的东西、南北和垂直重量,形成新的大动态、宽频带和便携式地震计。
DR-24数据采集器具有信号放大、滤波、数据采集、编码、通信等功能,可存储本地数据或智能控制板(ICP)联合使用构成24位遥测地震数据接收系统。
经过70年代和80年代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经过评估、筛选,十多种高精度或高灵敏度、高稳定性、抗干扰性强,采用数字、自动化、智能技术设备地形变化、电磁、流体先进地震观测仪器,逐步在地震观测系统中推广。
ZX-1979年10月,79型弦频钻孔应变仪正式投入观测。传感器埋深16.68米。可记录应变固体潮汐和某些地震前兆。
MSQ型目视水管倾斜仪用于测量断层两侧的垂直位移或地块(或平台)的倾斜变形。1970年成功开发,应用于全国 40 地震监测站站。

锐单商城拥有海量元器件数据手册IC替代型号,打造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