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单电子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
  • 电话:400-990-0325

浅谈地震观测仪器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时间:2022-08-03 17:19:00 sitemap 63a传感器

谈谈地震观测仪器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研究地震和观测地震的必要性是现实和长期存在的

摘 要:研究地震和地震观测的必要性是现实和长期存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震观测仪器也从最早的地动仪器中衍生出许多子系。如今,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涌现。是时候回顾地震观测仪器的发展历史,展望地震观测仪器未来的发展趋势了。
本文介绍了地震观测仪器和地震观测的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梳理了地震观测仪器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我国地震观测仪器的版本及其工作原理,特别是自现代以来,便于了解地震观测仪器的原理,加深对地震观测的理解。第三部分结合实例介绍了地震观测仪器的几个应用领域。第四部分介绍了地震观测仪器的可能发展方向,并结合各种预测和现状提出了另一种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地震仪器 地震观测 地震仪器发展简史 发展趋势

一、 地震观测仪和地震观测仪

1、 地震观测仪
地震仪是一种监测地震发生并记录地震相关参数的地震观测仪器。公元132年,中国由张衡领导,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地震观测仪器。
依据将要测量的地震震动速度、强度和相应的周期,在地震研究中使用的地震仪主要有短周期、长周期和超长周期三种。
20世纪,核能测试和检测系统的出现促进了现代地震仪器的发展。尽管地震对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但直到地下核爆炸的威胁促进了全球地震监测器网络(WWSSN)1960年成立后,地震仪大规模投入使用,在60多个国家设立了120多台地震仪。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仪只能用来测量地震的强度和方向,而不能用来预测地震。

2、 地震观测
地震观测的目的是获得用于确定地震或爆炸事件的基本参数,如地震时间、地震中经纬度、地震源深度和地震等级。简言之,记录需要做的是用地震观测仪记录自然地震或人工爆炸引起的地震波形。
现代地震观测需要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布局地震监测站网络、选择站址、研究和设计建筑站房屋、安装和调试地震观测仪器等。地震观测仪器正常运行后,可记录地震波形(地震图)。分析地震图,识别不同的地震阶段,测量到达时间、振幅和周期,利用地震时间表确定地震的基本参数。
地震仪记录的振动是地震波引起的振幅对应的曲线,称为地震谱,标志着地震的强度。
从地震谱中可以清楚地区分各种地震波的效应。纵波和横波到达同一地震监测站的时差越远,时差越大。因此,可以找到地震监测站的距离,即地震中距。

二、 地震观测仪器发展简史

1、 概述
地震观测仪器的最早使用记录可追溯到东汉近2000年。纵观人类历史,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技术产品的变化。地震灾害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危亡,在一轮又一轮的浪潮中与新技术融为一体,衍生出许多子系。有理由相信,地震观测仪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这种持久的势头,并长期伴随着人类的存在。因此,在技术浪潮再次涌现的今天,回顾其发展历史尤为有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观测研究历史悠久。公元132年,张衡在东汉时期发明的地震仪器是世界上第一台探测地震的地震仪器 ,比欧洲类似的发明早 1700 年以上。

2、 近现代发展
西方人首先发明了现代地震观测仪器。直到1930年,在翁文浩的带领下,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北京鹫峰建立了地震观测台,使用外国地震观测仪器, 李善邦负责筹建和技术管理。1931年,在朱可真的领导下,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南京北极阁建立了地震监测站,金咏深负责外国地震观测仪器的建设和技术管理。1937年日军侵华后,这两个地震监测站中止了记录。四年前迁往重庆北碚的李善邦,自行研究设计制作了霓虹地震仪, 在北碚建立地震监测站 1946 年迁南京。李善邦、谢玉寿负责1948年中央地质调查所恢复南京水晶台地震监测站。
20世纪30年代,中国地震学家李善邦建立了中国人管理的第一个地震监测站——北京西山鹫峰地震监测站,进行地震观测。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只有少数地震监测站,只有少数科技人员从事地震工作。可以说,旧中国震观测工作几乎为零基础。

3、 我国地震观测仪器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我国严峻的震情监视工作现状,也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开始了全国测震观测台网的建设。经过七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地震观测技术实现了综合化、数字化、网络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监测地震观测仪器的开发从零开始,从参考到自制,地震观测台网络建设和地震预报预防的试验研究时期主要是机械烟熏记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地震观测台网的建设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当时,台网主要布置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
1951年,李善邦先生在I型水平地震仪的基础上,开发了大小51型地震仪。吸烟记录于1954-1958年使用。
1955年后的十多年里,徐绍浩和张一林开发了电子管放大器和烟雾笔记录器,与维开克地震计合作,形成了581地震仪。从那时起,
晶体管电子放大器的成功开发。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后,在周总理的领导下,国家科委组织中国科学院、石油部、地质部、国家测绘总局等单位进行现场观测,开展地震预测研究。1969年渤海地震后,在周总理的领导下, 中央地震工作组成立。1971 国家地震局(1998年改为中国地震局)成立于1998年。
1966年邢台地震后,周恩来总理三次访问地震现场,并就地震预报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从那时起,中国的地震观测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6363年成功开发A和63B 型地震计和67型放大器等。这些地震计、放大器和一台大滚筒记录器组成了473、573等短周期地震仪,广泛应用于我国地区和流动地震监测站。
20世纪60年代末,为了在城市等高噪声地区进行地震观测,开始发展地下地震观测,开发了地震观测JD-2型地震仪分别布置在全国数十个深井中。
70年代开发的DD-1型短周期地震仪,适用于综合台、基本台、区域台观测记录微弱的近震和区域地震。
70年代开发的DK-1型中长期地震仪,适用于固定台和基准台。用于远震和中强地震记录。
在此期间开发的763长周期地震仪,它解决了垂直地震计微压变化的浮力效应,提高了地震观测仪器的观测灵敏度。它是中国基准台常规的地震监测设备,用于记录长周期地震波。
1975年海城地震后,启动了768项目,引进了一系列新技术,开发了一系列遥测观测设备,包括7686路自动纸墨记录器,使我国地震遥测台网发展到新的水平。
768中强震地震计,专门研究和设计电信传输地震监测台网站。数字量可以通过PTY-将地震遥测设备和电话线传输到记录分析处理中心。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而快速发展始于八五期间国家科技研究项目的实施——地震和前兆数字观测实验系统的开发。1983年,中美达成原则协议,提供设备和技术,共同建设中国数字地震监测站网站(CDSN)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
STS-2 宽带地震计,三个结构完全相同,倾斜45°悬挂的机械摆在底座上按正三角形几何分布安装,可使各分向地震观测仪器参数的一致性得以提高。
BKD-2A宽频带地震计,三个传感器的坐标投影变换通过精确的计算电路完成,输出传统的东西、南北和垂直重量,形成新的大动态、宽频带和便携式地震计。
DR-24数据采集器具有信号放大、滤波、数据采集、编码、通信等功能,可存储本地数据或智能控制板(ICP)联合使用构成24位遥测地震数据接收系统。
经过70年代和80年代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经过评估、筛选,十多种高精度或高灵敏度、高稳定性、抗干扰性强,采用数字、自动化、智能技术设备地形变化、电磁、流体先进地震观测仪器,逐步在地震观测系统中推广。
ZX-79型弦频钻孔应变仪,观测于1979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传感器埋深16.68米。可记录应变固体潮汐和某些地震前兆。
MSQ型目视水管倾斜仪,用于测量断层两侧的垂直位移,地块(或平台)的倾斜变形。1970年成功开发,应用于全国 40 地震监测站站。

三、 地震观测仪器的应用领域

信息来源:北京港震科技有限公司(http://www.geolight.com.cn/index.aspx)
短周期地震仪:
应急流观测、地震科学调查、地震预警监测、滑坡落石监测、水库地震监测、煤矿地震监测、油田地震监测;
2、 宽频带地震仪:
国家地震台网、台站、区域地震台网自然地震观测、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矿山地震监测、油气勘探等宽频带地震观测和地下结构成像研究领域,可用于长期固定观测和移动地震观测。
3、 超宽频带地震仪
国家地震台网、国家台网、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自然地震观测和地下结构成像等研究领域,适用于环境噪声低的长期固定观测。

四、 展望地震观测仪器的未来

1.学术愿景-新一代智能地震技术系统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迅速普及 这些历史性的技术进步集中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战略突破和新的 一代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 随着传感器、互联网和地理信息的不断融合,各种地震传感器及观测系统的数量逐 年递增。然而,单纯地增加传感器资源,仍然难以有效满足防灾减灾救灾监测综合性、 应急性等多样化的需求,主要原因在于:①传感器的精度、稳定性与环境适应性不高; ②各观测系统不能协同;③异构传感器缺乏耦合机制;④观测与决策服务缺乏关联。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地震观测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新一代智能地震技术。 下图描述了面向新一代智能地震观测技术体系 SCPS,其相对于面向数字化、网络化地 震观测技术体系的 SHCPS3.0 又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人在智能地震技术系统中的作用渐 渐弱化。因此,新一代智能地震技术系统可定义为 SCPS4.0,简称地震 4.0。

2、一线工程师提出的技术期待
①缩短采集排列准备时间,以数字化的方式接收来自查线人员的反 馈信息,替代仪器操作员实现采集排列的自动、高效管 理,将对排列准备时间的缩短起到积极作用;
②提高仪器故障检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③提升采集设备的故障自适应能力,而实现对排列突发故障的自动化、智能化处理,提高地震仪器大规模地震数据采集的适应能力;
④采集排列的区块化管理,实现地面电子设备测试和数据采集同步进行,可大幅提高野外生产效率;
⑤仪器主机智能化功能完善,将仪器技术人员从繁重的工作量中解脱出来,提升大道数地震勘探施工的效率;

五、 结语

正如地震仪器发展简史中显示的,地球科学每二三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大变革。而每一项重大突破的背后,几乎都有一项新技术的出现。我们深信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地震监测技术体系必将迸发出更多的科学火花,推动地震科学研究的更大进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