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单电子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
  • 电话:400-990-0325

【智能制造】汽车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及智能工厂案例

时间:2023-08-14 02:07:00 35一体化瓦振动变送器

智能制造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是两个现代化深度融合的主要方向,是增强中国制造业发展优势的关键,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加快汽车产业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在推进智能制造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果。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通过创新驱动,加强智能制造核心设备的独立供应能力,不断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逐步巩固工业软件等基本支持能力,通过示范驱动构建综合服务能力,通过综合应用提高新模式的应用水平。实施专项行动三年来,支持汽车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3个,占支持项目的16%,涵盖传统新能源汽车乘用车、商用车、公交车、智能网络汽车、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系统、动力电池、汽车电子、轮毂、轮胎、汽车玻璃等关键部件。项目成果显著,示范驱动和集成应用辐射放大效果突出。




当前,以下智能制造技术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领域均已开始普及应用:

1、智能制造技术逐渐进入整体工厂阶段

我国工业制造发展至今经历了“工业1.0—机械制造”、“工业2.0—流水线、批量生产,标准化”、“工业3.0—高度自动化,无人/少人化产”和“工业4.0—网络化生产,虚实融合”等阶段。从传统制造走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的转变,要求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数字化和高度一体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体系。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业要实现个性化产品的高效率、批量化生产,必需综合兼顾物料供应协同、工序协同、生产节拍协同、产品智能输送等诸多环节,围绕智能制造技术的一体化整厂设计是“智慧工厂”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工业4.0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智能自动化柔性生产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者以及社会对产品功能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复杂程度也随之提高。为了提高制造业的柔性与效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智能自动化柔性生产线在行业内得到普及。智能自动化柔性生产系统由信息控制系统与制造装备单元组成,是能适应制造工件对象变换的自动化生产线。柔性生产线可以增强生产线的适应性,使生产线的布局更能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

3、智能自动化系统控制软件技术和信息技术

智能自动化系统控制软件技术是实现智能化的核心所在,它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现场设备总线、现场控制总线、工业以太网、现场无线通讯、数据识别处理设备以及其他数据传输设备,将智能自动化装备的各个子系统连接起来,使生产流程进一步由自动化提升到智能化,使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从本质上实现安全生产、柔性制造。

4、协作机器人的普及化

随着智能自动化生产线系统行业的持续发展与优化升级,关键环节的的协作机器人应用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业内数据统计表明,近几年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取得了爆发式的增长。这些新推出的协作机器人具有轻巧、廉价的特点,结合了先进的视觉技术,将为生产工作提供更多感知功能。




  

汽车智能工厂案例

众所周知,工业4.0的两个主题是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在工业4.0背景下,汽车工厂将实现网络化、分布式的生产设施,控制生产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复杂性,人、机器与资源之间会有直接的交流。与此同时,高度标准化、模块化的设备及系统将大幅节省汽车生产制造中的成本,机器人可以从事高强度持续性的工作,依托于传感器、3D打印等技术大大提高零部件生产加工及工序中的精密度,降低失误率及风险。



1
宝沃:中德智造示范工厂

作为“德国制造”的一个代表,宝沃汽车实现了工业4.0智能工厂的部署,以先进的智能制造体系,入选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

宝沃智能工厂采用全球先进的八车型柔性化生产线,在具备强大灵活生产性能的同时可实现多车型共线生产,并打造个性定制化车型的生产及开发,集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检测和物流六大工艺流程于一身。

宝沃的柔性化生产拥有17种颜色系统,可实现汽油、混合动力、纯电动等左右舵车型生产并且,其“柔性制造”可实现自行优化整体网络,并自行适应实时环境变化及客户个性化需求。整个车间拥有先进的自动化技术,近550台机器人完成在冲压、传输、车身点焊、油漆喷涂等过程的作业。通过智能化生产体系,以及物联网化的生产设施,最终实现企业供应链,制造等环节数据化、智慧化,以及达到高效生产及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目的。

在质量管控方面,宝沃智能工厂在德国DIN、VDA严苛的质量标准下,开发了BQMS宝沃质量管理系统:通过18道在线控制点,34道质量控制点,16个质量门,1075项整车检验,运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云平台,实现整车质量保证体系数字化,并在智能物流方面实现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订单交付周期最短23天。



2
法士特:“智能生产系统”自主造

与其他企业外包或外购智能生产系统不同,法士特智能化生产车间完全由自己编程、制造而成。

据了解,法士特在生产线上引入模块化的理念,实现了控制器、气动门等部件的标准化运作和生产线的灵活运用。法士特最新投入使用的自动装配悬臂线,将工业自动控制、通讯、智能机器人、定扭紧固、信息控制、测试等多项技术结合应用,多工位实现自动化装配。与此同时,法士特还不断推进云端技术,将所有智能机器人和生产线数据进行网络监控和管理,实现后台操作、调整机器人工况数据,还可进行跨厂之间的信息对比。

首条智能生产线投入使用后,线上工作人员从17人减少到7人,从每天最多生产450套产品提升至现在的750套;不仅生产效率提高40%,产品一致性也得到进一步保证。此外,法士特自动装配悬臂线投入使用后,一次装箱合格率提高3%,装配线产能提高25%,占地面积节约27%,有效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提升了产品装配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3
广汽传祺:安全清洁智慧的工厂

广汽传祺杭州工厂秉承“工业4.0”的智能制造理念,历时13个月建设,遵循“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广汽传祺世界级生产方式为核心,糅合全球领先的研发技术、科学管理方法和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采用独创的VIDM(可视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制造)系统,打造了一座安全、清洁、智慧的工厂。

其中,冲压车间采用全自动伺服高速生产线及直线7轴高速机器人,实现了深拉延、高品质、高柔性、低噪环保的完美结合;焊装车间首次采用CO2机器人自动弧焊工艺,配备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及机器视觉AI技术,可实现高精度、多车型柔性共线生产;涂装车间采用世界领先的Ro-Dip 360度翻转前处理电泳线,壁挂式机器人喷涂系统采用紧凑型两道色漆绿色环保喷涂技术,充分体现传祺的“绿色工厂”理念;总装车间采用L型布局,自主设计底盘自动合装设备,实现玻璃自动涂胶、安装及座椅自动抓取安装等技术,构建了具备世界水平的广汽传祺标杆工厂。



4
奥迪:颠覆传统的汽车工厂

奥迪一直将科技作为产品的卖点,这一次奥迪将科技发挥到了极致,为我们描绘出一座未来汽车工厂——奥迪智能工厂。在这座工厂中,我们熟悉的生产线消失不见,零件运输由自动驾驶小车甚至是无人机完成,3D打印技术也得到普及……这样一座颠覆传统的汽车工厂都有哪些黑科技?

零件物流是保障整个工厂高效生产的关键,在奥迪智能工厂中,零件物流运输全部由无人驾驶系统完成。转移物资的叉车也实现自动驾驶,实现真正的自动化工厂。在物料运输方面不仅有无人驾驶小车参与,无人机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奥迪智能工厂中,小型化、轻型化的机器人将取代人工来实现琐碎零件的安装固定。柔性装配车将取代人工进行螺丝拧紧。在装配小车中布置有若干机械臂,这些机械臂可以按照既定程序进行位置识别、螺丝拧紧。装配辅助系统可以提示工人何处需要进行装配,并可对最终装配结果进行检测。在一些线束装配任务中还需要人工的参与,装配辅助系统可以提示工人哪些位置需要人工装配,并在显示屏上显示最终装配是否合格,防止出现残次品。

奥迪智能工厂发明的柔性抓取机器人不同于现阶段的抓取机器人,该机器人最大特点在于柔性触手,这种结构类似于变色龙舌头,抓取零件更加灵活。除了抓取普通零件外,柔性抓取机器人还可以抓取螺母、垫片之类的细微零件。

未来奥迪智能工厂将借助VR技术来实现虚拟装配,以发现研发阶段出现的问题。借助VR设备,设计人员可以对零件进行预装配,以观测未来实际装配效果。此外,数据眼镜可以对看到的零件进行分析,这套设备类似装配辅助系统,发现缺陷与问题。数据眼镜可以对员工或者工程师进行针对性支持。

在奥迪智能工厂,3D打印技术将得到普及,到时候汽车上的大部分零件都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得到。目前用粉末塑料制造物体的3D打印机已经被制造出来,下一阶段发展的是3D金属打印机。 奥迪专门设计了金属打印试验室,对此技术进行研发。




风电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分析及案例


2017年,首次出现国内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传统能源的拐点,是新能源将快速成为主体能源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各开发企业和电力装备业的共识。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空间广阔,催生了一批优秀企业诞生,并成为国际知名新能源开发、装备制造及智慧能源管理运营的领军者。

风电制造业,是一个绿色产业与传统工业相结合的、年轻的新能源行业。既结合了先进的产品设计,又依赖于传统工业生产。那么在新一代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风电制造业应该如何应对并实现智能转型呢?






> > > >

我国风电行业现状




过去五年,我国风电市场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新增市场,还是累计应用量均位居全球第一。

2013年,我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尚未达到1亿千瓦,海上风电仅有3家企业在潮间带项目上有所布局。直至2014年,风电建设步伐逐渐加快,行业全面回暖,尔后一路高歌猛进,在2015年2月正式迈入“一亿千瓦俱乐部”,成为我国各类发电类型中首个完成“十二五”规划装机目标的能源种类。截至2017年底,我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64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9.2%,装机规模持续领跑全球。

与风电装机一路高歌猛进相携而来的是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和进步。经过五年来的不断沉淀和积累,一个涵盖技术研发、整机制造、开发建设、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以及市场运维,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完整风电产业链体系已经火热出炉。

事实上,国内一批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联合设计以及自主研发等方式,风电机组功率和风轮直径都呈现逐年扩大之势,多兆瓦级风电机组的研发进程正在加快。风电机组在设计方面更加智能化和细分化,研发出了很多适合不同环境气候条件的定制化机组。

目前我国已经有相当一批能源设备制造企业从最初的“追赶者”跃升成为该领域的“领跑者”。截至2017年底,我国风电出口量达到340万千瓦,出口国家覆盖了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将近超过34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元器件数据手册、IC替代型号,打造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