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完结)
时间:2022-08-03 17:19:00
1.针灸实验学科主线:针灸作用原理
2.实验针灸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方法
3.指压刺激主要是麻胀
4.针刺性胃痛患者足三里 感觉上腹部时 受试者胃灼热或抽搐 严重的胃痛消失了 属感传效应
5.日本…川称皮肤导热性最高的点为良导点,由良导点连接的线称为良导线
6.艾灸的主要成分是精油、刺柏脑、石竹素等。
7.家兔肺水肿造型:5%葡萄糖
8.针刺时间: 20~30min
9.针灸治疗疼痛性疾病的强度:强刺激
10.利用轴浆运输现象跟踪神经源:辣根过氧化物酶
11.为了增加科技知识,解决未知领域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是基础研究选题
12.循经性皮肤病肾经最常见
13.麻醉静脉耳缘的药物标准:氨基甲酸
14.通过延髓三叉神经感觉核(脊束核)实现面部学位针刺效应的初级调节中心
15.研究针灸对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影响常有:肥大细胞内钙信息和脱颗粒
16.与非穴位电阻相比,穴位电阻一般低于周围非经络穴位的对照部位
17.针刺最明显的疼痛是哪个部位:血管
18.参与中枢并加强针刺镇痛的物质:c类纤维
19.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没有:感传速度1~10m/s (正确应为:1~10cm/s)
20.蛋白酶核酸大分子结构功能的本质是什么?
免疫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理学技术
21.针感的后效应哪种神经纤维持续放电(针感后)
1类 C类 2类 3类
22.针灸后的反应:酸麻胀痛
23.哪种灸法产生最大幅值:直接灸法
24.哪些部位的循经感基本相同:四肢
25.针灸科研选题基本原则:需求;科学;创新;可行性
26.观察针刺对象家兔器官影响的实验方法:肺水肿
27. 健康人循经感的出现率 95% 70% 12-24%
28. 关节囊处的穴位感受器主要是 p53
雷菲尼小体 ruffini 环层小体 克氏终球 健器官
29. 哪种方法能刺激循经传感 p29 p32
压迫传感路线;循经加热;局部冷冻冷却;局部注射盐酸普鲁卡因;
30. 实验针灸奠基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 p3
研究针灸治疗原理;研究针灸镇痛;研究针灸麻醉;
探索经络的本质;电针耳针等新的针灸方法
31. 科研设计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p16
(老师说选4后的答案不一定按试卷顺序排列)(基本原则:随机;对比;重复;盲法)
32.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p8
(基本原则:需求;科学;创新;可行性)
33. 经络穴位现象包括 p26
(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皮肤血管神经反应;循经或穴位感觉异常;穴位组织颜色和形状异常)
34. 低电阻电机理形成的观点是什么? p41
神经汗腺理论;神经血管理论;屏障理论;缝隙连接理论;
35. 经络穴位感觉异常包括 p39
疼痛麻木;疼痛过敏;知热感异常;涉及疼痛
36. 烧山火等方法针刺人体合谷后会引起哪些穴位? p86
同侧商阳;同侧少泽;对侧商阳;同侧三里;同侧环跳
37. 艾灸的作用机制包括p103
物理、药化、创伤、综合辐射
38.针灸的作用过程分为 p112
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平台期;下降期;
39. 刺激因素影响针灸效果 p117
刺激方法;刺激工具;刺激参数;穴位参数;身体参数;
40. 循经感传的程度包括 p28
明显型(敏感型);明显型(敏感型);略显型(略敏感型);不显型(不敏感型);
41. 在些刺激方法可以用来测量循经传感 p27
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耳穴
42. 影响循经感传的因素 p32
刺激强度、温度、时间、经络穴位、个体差异
43. 循经性皮肤病的特点 p37
基本循经;相对稳定;单经出现;多经并发;宽度不同,间歇变异;内脏相关,伴有他病
44.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特征特性表现是什么? P40
循经电阻低;经络热辐;经络光学特征;循经声传导特征;经络穴位特征
45. 能增加健康人足三里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的手法 p86
提插补法;提插泻法;扭转补法;扭转泻法;
46. 穴位的病理反应集中在脏腑相关 p60
原穴;下合穴;背穴;筹穴;习穴; (还有 合穴)
47. 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p14
受试者;处理因素;实验效果;进度
48.容易产生适应的波形 p119
疏波、密波、连续波、间歇波、密波
49.针刺镇痛中镇痛的内阿片肽包括 p128
脑肽;五羟色胺;乙酰胆碱;强肽;B-内啡肽;内吗啡肽
50. 针灸介入中风患者的最佳时机是
72hrs 2days 3months 4weeks
51. 躯干腹背部的经络穴位分布及其一致的结构是 p54
血管、肌肉、淋巴、神经
52.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包括 p141
改善肺功能,调节免疫,控制气道炎症反应,减缓局部血液循环
53. 刺激感传的最佳室温是 p32
15度 16-20度 21-25度 26度
54. g6805电针仪输出的电流是
支流、交流、声电、双向脉冲
55. 涉及痛苦形成的理论
会聚-易化学理论;会聚-投射理论;躯体-交感神经反射理论;轴突分友理论;
P111针灸时效因素对针灸效果的影响,以及针灸效果的时效规律。
P穴位协同作用:穴位配伍后,效果优于单个穴位或穴位组合。
P125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有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P132针灸复合麻醉:或针灸辅助麻醉,是一种新型的麻醉方法,补充针灸麻醉和现代麻醉技术,增加药物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物的副作用。
P38知热感变化:脏腑病变时,相应经络的井穴或原穴对热的敏感性发生变化。
P31 传感效应:当传感经络到达所属网络的脏腑器官时,相应脏腑器官的功能发生明显变化
P16 盲法:受试者、实验研究者和结果测量者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不知道受试者的分组和实验措施。
P130针灸麻醉:简称针灸麻醉,是一种特殊的麻醉方法,根据针灸具有镇痛和调节人体各系统功能的作用,刺激人体某些穴位,达到疼痛缓慢或消失的效果,从而进行手术。
P26 经络现象:由于某种原因,沿经络路线和穴位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经络传播、皮肤病、血管神经反应、经络或穴位感觉异常、穴位组织颜色和形态异常。
P138 针灸如何改善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液循环?
1.提高脑动脉弹性 2.纠正血脂和血液流变异常
3.改善甲皱微循环 4.促进新生血管生成
P133 针药复合麻醉的优点是什么?
1.镇痛稳定 2.简便经济 3.安全可靠 4.术后恢复快 5.器官保护效果显著
艾灸的作用要素?
- 灸温 (温度幅值;提升速度;作用面积;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
- 灸量
- 灸质
循经传感特征?
感觉传播路线;倾向于病所;感觉传播的感觉;感觉传播的速度;感觉传播的宽度;感觉传播的深度;感觉传播的方向;感觉传播的阻滞;感觉传播的效果;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