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单电子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
  • 电话:400-990-0325

【专题4:直流无刷电机控制】 之 【4.驱动器设计 - 电源软启动设计】

时间:2023-01-01 15:30:00 4700uf6电容器直流大电容需要软起动4700uf10v电容器

默默耕耘的工程师…

各专题目录
【专题1:工作两年再学嵌入式】
【专题2:freertos系统详解】
【专题3:0-1写嵌入式操作系统】
【专题4:直流无刷电机控制】
专题5:从0到1写bootloader、iap升级及产品量产
【专题6:mcu硬件电路设计】
【专题7:qt上位机详解
【专题8:linux应用及qt移植】
【专题9:从linux内核借鉴写代码的思路】
【专题10:面向对象和事件驱动】
【专题11:0-1开发仪器】
【专题12:复杂模块从0到1】
【专题13:阅读笔记】

1.1.为什么需要电源软起动

??电源软启动可以在小功率系统中考虑,但需要在大功率系统(如电机控制系统)中考虑。
??电源附近会有滤波
电容器和储能电容器。滤波电容器一般选择104电容器,根据当前系统功耗选择储能电容器。在大电流系统中,选择的储能电容器越大(容量值越大,就越贵),如4700uF,甚至数万个电容并联在一起uF。

1.2.上电瞬间

??上电前大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为0V,上电瞬间电容短路,并且容值越大,短路时间就越久;上电瞬间电容两端的电压瞬间上升,有一个非常大的斜率,即上电瞬间浪涌电容非常大,会对后级系统造成破坏,久而久之系统抗疲劳能力变差,系统寿命缩短。

1.3.解决思路

??从源、电路和阻抗的角度来看;源和电路不能改变,只能改变阻抗,即增加阻抗以减缓沿线。例如,在电容器前增加电阻,电流会变小di/dt也会变小。

??虽然增加电阻可以解决上述大浪涌电流的问题,但它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电容输出到后面的电流较小,如下图所示,A点只能提供24V/4.7K这显然不能正常驱动后面的大电流系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电阻值变小,例如使用1R电阻,电阻小之前浪涌电流大的问题又会出现,电阻面的功率是24W,电阻成本越高,功率越大。

??总结:
??增加阻抗,降低后记载输出电流的能力;降低阻抗,EMI/浪涌问题又会出现;同时,电阻的功率会急剧上升,成本也会大幅增加(0R电阻价格比较贵)。 这两个问题似乎相互矛盾,无法同时解决。

1.4.解决问题

??从电路工作状态的角度思考:

状态
初始上电状态 输出电流小 内阻高
正常工作状态 输出电流大 内阻低

??显然,一个电路不能同时满足低内阻和高内阻。虽然看似矛盾,但可以单独解决,因为不需要同时满足。
??系统电路有严格的顺序,首先是初始电源状态,然后是正常工作状态;电路电阻高,正常工作后电阻小,可满足设计要求。

??电子开关有三极管和MOS三极管是流控流型,电流相对较小,所以这里选择小内阻MOSFET,MOS管能流过电流大,内阻小。

1.5.MOSFET的选择

??MOS当管道和三极管用作开关管时,P型接电源,N型接地。所以在这里选择P管。在这里使用NCE60P25K P型MOS管。

使用NCE60P25K P型MOS参数如下:

??高压的MOS管RDS一般在50mΩ以上,低压MOS管RDS为45mΩ已经很大了,因为内阻大,所以比较便宜,RDS价格越小,价格就越贵。由于阻值会随温度而变化,内阻会变大,MOS管道发热越严重,P管的RDS一般大于N管RDS。
??从上表可以看出,该MOS管道的导通电压为20V。

1.6.软起动电路原理图

??Q内阻远小于1000R,也就是说,R1短路。

??R3决定了MOS管道导通速度:R3.限流会减缓SG电容之间的充电速度(杂散电容)。R2主要起分压作用,可用于分压MOS管GS限制两者之间的电压。R2和R3.降低功耗的方法是增加功耗R2和R3.这里取10个电阻K。

??因为gs波形会有冲击,导致开启损耗高,即发热严重;可以R2旁边并联一个小电容器(滤波),电容器的容量不能太大,会导致太大MOS管道开启更慢(需要充电,会吸收部分电流,所以会延长MOS选择103电容(10纳法)到达开启电压时间。

??设置阈值电压,用稳压管解决阈值问题。这里选12V,阈值越大,电流流经R时间越长,和R发热时间越长,功耗越大。当电容C电压达到(12) 0.7)V时,三极管Q打开,电流:24V–>Q1的引脚3–>Q1的引脚2–>Q2–>地,这条路通过了,MOS管Q因为MOS管道内阻远小于1000R,所以电流大部分从24V–>Q1的引脚3–>Q1的引脚1–>电容C1。R4的阻值为4K,是经验值。

1.7.带开关的软起动电路

设计带开关的软启动电路,即按下开关时,电路上电,上电过程具有软启动功能。

分析:
??增加开关S2,开关闭合的瞬间会有尖峰电压,所以需要一个电容C4进行滤波。防止流过R1.电流过大,时间过长,导致电流过长R1功率很大,为了方便散热,增加了电阻R这样包装更大,散热更快。当S2一断开,C4没有放电电路,因此增加了电阻R7对C4进行放电,R7可以取大一点,比如取10K或20K。

??为什么需要二极管?D2?
当S闭合,开始正确C假设充电C3的电压冲到12V当后载(如电机)误触发时,负载会迅速消耗C3上的电荷,即C3快速放电,其电压迅速降低,因此C三端的电压不能达到13V左右,三极管Q2不能一直导通,MOS管Q1不能导通;所有电流都来自电阻R1和R2通过,他们必须被烧毁。

??增加二极管后,三极管Q2的到导是否只与源电压有关 24V有关,和C3.电压无关。电压不能瞬时,R7个地方的电压从0升到2V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足够让系统电压稳定了,并且源头电压不受负载的影响。也就是起到了:不管负载怎么变化,三极管的导通只和源头电压有关,和C3的充电电压无关,防止R1和R2过度发热。

  C5和R8的作用?
  Q1的耐压是60V,如果3和1之间的电压超过60V,MOS管会将它钳位在60V,但会发热,长期发热会使MOS管坏掉。高于60V的电压来自于上电瞬间,此时有很高的dv/dt,所以可以在上面增加一个电容,电容不消耗能量,为了消耗掉上电瞬间产生的能量,可以再增加一个电阻,这个电阻一般取很小,几欧姆或十几欧姆,这里取10R;防止3和1之间的电压过高(这里的过高指短期的尖峰电压过高)。

锐单商城拥有海量元器件数据手册IC替代型号,打造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