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单电子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
  • 电话:400-990-0325

内存, 硬盘, CPU是拿什么材料制作的? 电子管, 晶体管与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史.

时间:2022-11-04 17:30:00 三极管1082

0.引子

从<<深入了解计算机系统>>一本书看: CPU内寄存器的读取速度是内存速度的100倍, 硬盘读取时间费是内存的1000万倍.

从寄存器(即L0)->L1高速缓存->L2高速缓存->内存->硬盘->分布式硬盘, 成本逐渐降低, 速度逐渐减慢, 容量逐渐增加; 相反,成本逐渐昂贵, 速度逐渐提高, 容量逐渐下降.
看完这组数据,不禁想知道内存,cpu,硬盘的制造材料是什么?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大的速度差异?

1.内存

内存颗粒材料的原料为:硅, 硅提炼成晶圆,然后切割.


2.硬盘(港台叫硬盘,英文名:Hard Disc Drive 简称HDD 全名 温彻斯特硬盘)

它是计算机的主要存储媒介之一,由一个或多个铝或玻璃光盘组成。这些光盘被铁磁性材料覆盖。绝大多数硬盘是固定硬盘,永久密封并固定在硬盘驱动器中。

早期硬盘的盘子是以塑料材料为盘子基质,然后在塑料基质上涂上磁性材料,形成硬盘的盘子。目前,市场上使用铝材料作为硬盘板基质。IDE几乎所有的硬盘都使用铝硬盘基质。使用玻璃材料作为磁盘基质是最新的硬盘磁盘技术,玻璃材料可以使硬盘光滑,更坚固。此外,玻璃材料在硬盘高速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IBM该公司是使用玻璃材料作为硬盘基质的先驱,富士笔记本硬盘也有相应的玻璃材料产品.

3.CPU

大多数人都知道,现代CPU它是由硅材料制成的。硅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从化学角度来看,由于它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区与非金属元素区的交界处,具有半导体性能,适用于制造各种小晶体管。它是目前最适合制造现代大型集成电路的材料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沙滩上沙子的主要成分是硅(二氧化硅)CPU使用的硅材料实际上是从沙子里提取的。当然,CPU在制造过程中使用一些其他材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它Intel或者AMD把成吨的沙子拉到他们的制造商身上。同时,制造CPU硅材料的纯度要求很高。虽然它来自便宜的沙子,但由于材料净化过程的复杂性,我们仍然无法比较100克高纯硅和一吨沙子的价格。

制造CPU另一种基本材料是金属。用于制造金属CPU连接各部件的内部电路。铝是常用的金属材料之一,因为它便宜,性能好。现在主流CPU铜主要用来代替铝,因为铝的电迁移性太大,无法满足目前的快速发展CPU需要制造工艺。所谓电迁移,是指金属的个别原子在特定条件下(如高压)从原地迁出。

显然,如果原子不断从连接元件的金属微电路上迁出,电路很快就会变成千疮百孔,直到断路。这就是为什么超频者试图对抗它Northwood Pentium 当4的电压大幅上升时,这种悲伤的生活CPU经常在突发性Northwood死亡综合症(Sudden Northwood Death Syndrome,SNDS)中休克甚至牺牲的原因。SNDS使得Intel铜首次互连(Copper Interconnect)技术应用到CPU在生产过程中。铜互连技术可以显著减少电迁移现象,但也可以小于铝工艺制造的电路,这也是纳米制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不仅如此,铜的电阻比铝小得多。各种优点使铜互连工艺迅速取代铝的位置,成为CPU制造业的主流选择。除硅和某些金属材料外,还有许多复杂的化学材料CPU制造工作。

4.晶体管
晶体管(transistor)可用于检波、整流、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等多种功能的固体半导体装置。晶体管作为一种输入电压控制流出电流的可变开关,因此晶体管可作为电流开关和一般机械开关(如Relay、switch)不同之处在于晶体管由电信号控制,开关速度可以非常快,实验室切换速度可以达到100GHz以上。

5.电子管

是最早的电信号放大器件。阴极电子发射部分、控制栅极、加速栅极、阳极(屏极)被焊接在玻璃容器(一般为玻璃管)中。电场将电子调制信号注入真空中的控制栅极,并在阳极放大或反馈振荡后获得不同的参数信号数据。早期应用于电视、收音机扩音器等电子产品,近年来逐渐被半导体材料放大器和集成电路取代,但在一些高保真音响设备中,仍采用低噪声、高稳定系数电子管作为音频功率放大设备(香港称电子管功率放大器为胆汁)。

二极管、三极管按功能分类,
根据材料和结构对电子管和晶体管进行分类。

有电子二极管、电子三极管、晶体二极管、晶体三极管。

电子管是指真空电子管,一种比较古老的器件。
电子二极管的基本工作原理:灯丝加热阴极,阴极涂有活性材料,加热时会
发射大量电子(通过加热发射的电子称为热刺激。阴极射线管(CRT)
有类似的结构,发射的电子可以在电场加速后轰击荧光屏发光

6.计算机发展史
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

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磁鼓和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软主要采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其特点是体积大、功耗大、可靠性差、价格昂贵、维护复杂,但为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奠定了基础。

二、二代(1958~1964:晶体管数字计算机
晶体管的发明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采用晶体管后,计算机体积大大降低,功耗降低,可靠性提高,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大大提高。

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开始使用更先进的磁盘;软件发展迅速,出现了各种先进的语言和编译程序,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各种事务处理,并开始用于工业控制。

第三代(1964)~1971: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小中型集成电路(SSI、MSI),计算机体积小,功耗少,可靠性高,性能比第十代计算机大大提高。此时,小型机器也蓬勃发展,应用领域也在扩大。
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逐步完善,分时操作系统、会话语言等高级语言有了新的发展。

四、第四代(1971年以后):大型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
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和主存储器都使用了大型集成电路(LSI)。所谓大规模集成电路,是指单片硅片集成1万~2000多个晶体管的集成电路比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增加了1~两个以上数量级。此时,计算机已发展到微型化、功耗低、可靠性高的阶段。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了军事工业、空间技术和原子能技术。这些领域的蓬勃发展对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地促进了计算机工业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不仅向巨型机发展,还向超小型机和微型机飞跃。1971年底,美国旧金山南部硅谷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和微计算机,开创了微计算机的新时代。此后,各种微处理器和微计算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涌向市场,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产品。这种势头至今仍方兴未艾。特别是IBM-PC系列机诞生后,几乎统一了世界微型机市场,各种兼容机相继问世。


内存
http://baike.baidu.com/view/1082.htm

硬盘
http://baike.baidu.com/view/4480.htm?fr=ala0_1_1
cpu
http://baike.baidu.com/view/2089.htm
电子管
http://baike.baidu.com/view/50088.htm
电子管和二极管、晶体管和三极管有什么关系?
http://www.dzsc.com/dzbbs/20060520/20076518538406972.html
计算机发展史
http://baike.baidu.com/view/22636.htm
集成电路
http://zh.wikipedia.org/wiki/集成电路
http://baike.baidu.com/view/1355.htm

锐单商城拥有海量元器件数据手册IC替代型号,打造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