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单电子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
  • 电话:400-990-0325

钱岭:别担心“35岁危机”,要成为“老专家”

时间:2023-01-26 18:30:00 单项电阻型流固态调压

从清华大学到贝尔实验室,再到中国移动,作为“IT钱岭的技术生活几乎涵盖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产业革命。自2007年以来,钱岭在中国移动经历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着陆,再到团队孵化;云计算从零开始,从优秀到优秀;技术到政策,政策到产业的整个生态链。钱岭特邀《新程序员》讲述了他编程生活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 | 杨阳

出品 | 编辑部的新程序员

钱岭出生于1972年,2022年是他的半百岁。按照中国传统,50岁本该知天命,但他不相信宿命论,而是经常对自己说:世界上没有正确的选择,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原来的选择才能正确。

钱岭,中国移动集团首席专家,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技术部/创新中心总经理,软件工程领域知名专家,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工程博士学位,主修软件工程。毕业后加入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2007年加入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负责中国移动“大云”项目。目前专注于移动云规划、架构和创新研究。

004期新程序员:在他的认知中,正确并不是最初注定的、不变的,而是在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中,随着主观主动性的逐层推动,从而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他相信从实践中产生的动态理性力量,而不是从概念上衡量固定的价值。

当然,思维的塑造不是一天的工作,需要长期的锻炼。对钱岭来说,他的思维塑形期在清华大学,贝尔实验室,中国移动。

2001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修软件工程,获得工程博士学位。同年,他加入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所,开始从事通信软件的基础科学研究。

说到贝尔实验室。15位诺贝尔奖得主不仅诞生了,还孵化了UNIX、C和C 系统和编程语言。作为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私人实验室,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实验室。但是因为母公司是AT&T,基础主要集中在信息通信上。天才科学家香农不仅提出了信息理论,成为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一,而且第一颗商业通信卫星和第一根商业光缆都来自贝尔实验室。

1997年,实验室正式进入中国,三年后在北京成立了基础科学研究所。当时,毕业的主流选择是去外国公司。我选择这里是因为我的弟弟早两年就去了贝尔实验室。他介绍了我。

钱岭在殿堂级实验室进行通信基础科学研究是一项很大的锻炼。与此同时,每月8000元的高薪高于当时北京的平均房价。

钱岭在贝尔实验室的六年里得心应手。他说:年度绩效考核是A。在宽松的科研环境下,他在网络传输、即时通信、手机通信等不同领域进行了研究,花了几年时间IT直到2006年,到终端的网络技术几乎扒了一遍。

在此期间,通信行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贝尔实验室在母公司管理不善的情况下开始走下坡路。最后,随着朗讯和阿尔卡特的合并逐渐衰落。商业问题很快影响了研究。这时,钱岭感到了危机:没有新项目可做,很闲,几天就能完成一个月的工作。

如果你不想浪费青春,你必须找到另一条出路。一年后,他去了中国移动通信研究云(Big Cloud)研发项目,从项目经理到首席架构师,再到苏州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和现任集团级首席专家。前期专注于科研,中期转化产品成果,后期负责技术和团队建设,从第一批大数据和云计算研究人员成长为云之旅的技术创业者。

004期新程序员:在大数据和云的14年里,他首先用三年时间实现了大云云计算产品的大规模商业部署(单集群1000台服务器),然后用两年时间实现了大云大数据产品的大规模商业部署(单集群1000台服务器),从0到1实现了两条产品线的突破。在技术和研发管理方面,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敏捷方法与瀑布模型的融合理论。与此同时,他还带领团队通过了CMMI五级和DevOps三级评估使中国移动在云数领域领先。

钱岭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他努力奋斗,让选择正确的座右铭。

本文节选自新程序员004『纸质书 电子刊』已开启预售

1.首席架构师转型经理

去年年中,贝索斯卸任亚马逊CEO,接替他的是安迪,他创立了亚马逊云业务 · 雅西。和安迪在一起的原因·雅西负责的AWS业务的快速增长离不开高利润。

如今,云服务正成为许多科技制造商赚钱的利器,但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并非如此。亚马逊云技术团队成立时只有8人。2006年,该公司发布了各种服务,反应不大。三年后,阿里巴巴云计算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被行业所摧毁,公司团队也非常痛苦。

事实上,中国移动于2007年开始了云计算的关键技术研究,也是先驱。这对钱岭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他相对不熟悉这个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从纯科学的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产业着陆已成为取代研究成果的衡量标准,不仅需要心态的巨大变化,而且需要在实践中实践。

在前五年的产业孵化期,钱岭经历了基础研究的沉淀,开展了云计算的科学研究。日常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和撰写论文,包括架构和标准化研究,以及开源软件的产品转型。自2010年以来,云计算的概念一直很流行。今年,大云发布了1篇文章.0版本,首先在天津政府实现商业化。

到2013年,国内外云产业开始逐步实施。AWS推出“ECS容器产品和智能网卡卸载技术CPU的利用率大幅提升,成为云计算超越传统IT开始。与此同时,积极的技术也带来了利润突破。在中国,阿里巴巴开始尝试云互联网金融服务,并将其余额宝核心系统转移到阿里巴巴云。

相比之下,通信行业的云业务并不像互联网行业那样紧迫,但钱岭选择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服务的新趋势。当苏州研发中心计划建立一个专门从事云计算研发的中心的消息传来时,他积极回应,带领技术团队离开北京,作为第一批筹建者在苏州创业。

钱岭的第一项重要任务是成立并担任产品部总经理。他带领团队开展产品化业务。2014年,苏州R&D中心以北京研究院的云计算系统为团队成立,开展公司化运营未来的目标是如何真正实施技术。业务落地需要人才,所以发布了很多招聘,但当时云计算专业人才不多,只能在相关领域招聘。一开始不能马上胜任,所以从2014年到2016年基本上是团队孵化期,从基本能力建设、磨合和提高。”

对此时的他来说,从架构师到管理者的转型,面临着必须解决的问题。

2.带领团队从0到1

是先做技术研究还是先产品化?事实上,这个问题在科技界很常见,也是科技界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哲学。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先研究它,然后在技术成熟后实施它。但这种想法只能在没有任何干扰的理想化状态下实现。事实上,除了基础科学或早期应用技术外,研发几乎不可能独立于市场。

在工业化阶段,钱岭自然知道产品着陆与技术研究之间的矛盾。如果公司的发展需要生存,它将专注于工程,并通过开发界面和管理平台来满足客户的需求。然而,工程开发将消耗大量的人力。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创新和创造的投资将不足。此外,研发人员在创造性工作中的投资时间总是被日常生产所打断,这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大问题。

这种矛盾的不良影响很快就出现了。在平台架构建成后,由于缺乏创新能力,早期强大的工程能力进入了上升瓶颈期。钱岭被命令于2019年成立创新中心,以解决这一问题。与产品部门不同,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克服困难,做原创技术,团队需要拆除项目的底层需求,逐步深化基础技术的逻辑。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学习和发表论文,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研究行业不能懒惰,真正深入企业生产。”

到目前为止,创新中心已经在多个领域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布局,比如第一代云原生数据库 — 凌霄孵化。国内很多互联网企业都在做云原生数据库,钱岭的团队基于工程架构能力进行技术孵化。据他介绍,研发第一版已经完成,关键能力多,性能达到预期水平。

量子计算和机器人云是创新中心另外两个专注于研究的项目。其中,量子计算专注于通用模拟器技术,已完成单个算法的研发,并正在进行平台工作。钱岭认为,未来机器人数量将大大超过人类数量,成为重要的云应用终端。目前,该团队也在大力投资于机器人的云应用。

《新程序员》004:通过创新中心解决技术难题——研发管理一体化体系建设,通过创新中心解决了产品落地与技术研究的矛盾。

2017年,我们建立了软件研发的架构IPD-S当时系统稳定使用了一段时间,也通过了CMMI五级评定,但到2019年云改后不适用,必须研发一体化。这涉及到从管理体系、工具、构、团队和文化的全面转变,尤其是结构。经过两年的改造,移动云架构实现了研发运营一体化的目标。但由于没有时间停止研发做架构改造,只能边研发边改造,整体团队都非常辛苦。与此同时,我们也完成了管理体系和工具链等方面的建设。目前已经正式并网,开展蓝绿和灰度发布,但并不完美,还在优化中。”

除了钱岭自己带队进行内部的优化变革,公司也在分配和激励层面进行创新推动,分别在2019年和2021年开启了“云改”和“科改”。在他看来,“云改”最大的作用在于指明了公司短期和中长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移动云成为公司基础性、关键性业务,技术和研发能力的重要性被充分提升。“科改”进一步落实了市场化、差异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向价值大、能力强、贡献高的人才倾斜力度,这对于高端技术人才、核心研发岗位来说是很大的利好。

通过优化研发管理体系、建立创新中心,以及激励制度改革,钱岭发现团队的创新和工程能力确实出现快速提升。体现在云化业务的落地方面,速度明显加快。以单集群1000台服务器作为规模化应用量:“早期做项目阶段,云计算和大数据分别用时三年和五年,而移动云在短短几年的部署量便超过了十万台服务器。同时因为在工程化和研发运营一体化上的积淀,我们的‘研发管理体系’进入了国内第一阵营,2021年第三季度移动云的收入在IDC上排名第七。”

最让钱岭欣慰的,是团队的稳定给他带来的信心:“我们的人员流失率不高,目前只有个位数,相较整个业界的30%是很低的。”钱岭带领大数据部拿到公司绩效考核第一,同事给钱岭画了素描(见图1)。

钱岭和素描的合影

3、应对“跑马圈地”后的常态问题

《新程序员》004:2008年开始做云计算,至今(2022年)已十四年,钱岭经历了中国这一产业的整个发展历程。从早期被怀疑,到2011年后逐渐被重视,再到2013年产业化的落地,直到2015年政策开始纷纷出台。

从技术应用来说,在公有云之后,私有云也开始发展:“经历了一段时间‘跑马圈地’的乱象到真正沉淀,从2017年起产业界开始真正认识到云的价值,有所共识,需求点开始定。”

但近年来,新的产业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钱岭认为表现在技术和生态两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层。在他看来,无论是互联网还是通信行业在云计算的聚焦点都是算力网络。和之前云只提供算力不同,现在需要算力加网络。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算力是强项,网络则是弱项,所以无论是阿里的企业网,还是亚马逊的直联业务,都存在不能一次性满足用户完整需求的问题。

然后是生态层,因为还在发展早期,整体来看问题比较多,核心在于以下几点:

  • 行业发展不均,互联网“一马当先”,但更多传统行业改造明显不足。对云化技术使用不充分,用户体验、安全性都有很大提升空间;

  •  “国家队”力量需要进一步提升,保障国计民生的产业技术不能拿来即用,云是基础设施,还是由央企或国有化企业来主导建设更好,但目前这方面力量明显不足;

  • 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传统行业缺乏相应云上研发能力的企业会把公有云当成私有云来用,对优质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 硬件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软件可以做得很好,但核心硬件还需要国产替代,软硬件需要两手都抓。

在钱岭看来,他们推进的云网融合正在解决算力浪费、资源调度难、用户体验差等问题,移动云具备一次性开通云和网的双重能力,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调度。事实上,不仅是中国移动,云网融合也是各家运营商主推的数字化转型战略。

对于云技术体系的构建,“大云架构”从2009年的内测0.5版直至2017年发布5.0版,再到2020年移动云新内核。移动云已经由原先结构不统一的多项产品,形成以云原生作为主体基础、软硬一体、灵活组网、大规模高可用、云网边和云数智融合的新型统一架构,同时还有三个通用底座,包括业务支撑系统、运营支撑系统、运维支撑系统。

“我们近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是通过云改把架构统一,目前实现了很多创新。在云计算各项关键技术领域,包括数据库、大数据、云智融合、虚拟化、存储等,都获得过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此外,要想真正解决以上问题,还需从技术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层面不断提升。自从2018年调任战略技术部,钱岭在战略架构方面的主要工作包括产品、研发和技术的三大管理体系构建。

“只有公司架构起最强的力量,才能真正推动产业界的发展。目前我们在做的事情不是学术上的方法论,而是真正与生产强相关的各种体系的建设,除了产品、研发和技术三大体系紧密关联,也包括财务和市场的拉通管理,同时包括人才体系的建设。人才和体系融合,才能真正高效运转起来。”

4、年轻人不要担心变老

《新程序员》004:从初为技术人到资深管理者,近三十载的技术人生让钱岭感悟颇多。浓缩成精华,他想给开发者传授的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持续学习,从“单点技术”到“融合实践”。“只要选择了IT行业就要持续学习,这点是IT人,尤其是做云计算的人需要做好的思想准备。这一领域经常出现新概念,如果离开两年后再回来,也许就完全听不懂这些新概念了。”

在持续学习的基础上,要从单个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扩展到“云网融合、软硬一体、云边协同、数智化”的组合能力。且不能只钻到书本里,需要在热爱的基础上动手生产实践。钱岭认为自己之所以动手能力强,主要因为热爱,需要把灵魂灌注其中。

另一方面是系统性思考,要多问五个“Why”。“现在很多开发者可能不爱看‘老头’总结的东西,但理性思维的东西是相通的,系统性思考是做好技术和技术管理的重要基础。”

五个“Why”由丰田公司最早提出,目的在于“打破砂锅问到底”。

例如,为什么产生了质量问题?——从制造环节找答案;为什么质量问题没有被发现?——是检验没有做好;为什么质量问题反复发生?——工艺流程,或者是制度体系没有架构得当……

钱岭认为,就和苏格拉底的“诘问法”一样,一层层问下去就会发现问题根源所在。至于该如何形成更系统化的思维方式,他给开发者推荐一本书:An Introduction to General Systems Thinking ,由著名软件专家杰拉尔德 · 温伯格撰写。

除此之外,他也希望做技术管理的“老人”,可以多给年轻人分享和指引:“在如何达成组织目标上,‘老人’还是需要给年轻人更多方向。如果没有足够的目标感和方法论,缺乏能力的新人往往不能按质保量的完成任务,他们或许会在黑暗中摸索很久,甚至出现负能量,如果做得不开心,可能就直接放弃了。”

对于时下科技圈流传的“45岁退休,35岁换人”,他认为这种现象不会存在太久,一是技术沉淀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做好,就能成为专家;二是从技术发展长河来看,DevOps、OpenFlow等优秀技术往往都是行业老司机提出来的。

“所以,年轻人不要担心自己变老,而是要变成‘老专家’。”

本文节选自《新程序员004》,从MySQL之父、MariaDB创始人 Michael "Monty" Widenius,到PostgreSQL全球开发组联合创始人Bruce Momjian、阿里巴巴副总裁贾扬清、指令集创始人兼 CEO潘爱民、著名科技作者吴军,再到 Vue.js 作者尤雨溪

《新程序员004》以「我们的技术时代,我的程序人生」为主题,与多位国内外知名的技术先锋和新生代程序员代表进行了深度对话,希望行业优秀人物的技术之路与人生感悟给大家带来启发

 

 

锐单商城拥有海量元器件数据手册IC替代型号,打造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