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单电子商城 ,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
  • 电话:400-990-0325

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技术进展与趋势

时间:2022-10-06 19:00:01 集成电路mosfet先进的集成电路

摘 要

【目的】近年来,随着摩尔定律接近物理极限,传统设备的尺寸变得越来越难以微缩。虽然近年来人们开始探索以碳基材料和量子计算为代表的新原理集成电路技术,但基于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CMOS电路仍将是集成电路发展的首选方案和主流趋势。随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为了不断提高集成电路的性能和集成度,场效应晶体管设备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

【方法】基于提高现场效应晶体管设备性能的原理,阐述了先进的制造技术,通过引入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方法,提高设备性能和集成度,主要包括高介电常数介质/金属栅FinFET/SOI/Nanosheet MOSFET以空气侧墙和结构为代表的设备电气性能改进技术Co以局部接触金属材料为代表的寄生效应抑制技术和先进的光刻和Forksheet/CFET以设备布局为代表的紧凑技术。

【结果】基于这些新方法,近年来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取得了许多突破,成功地将摩尔定律延伸到更高的水平,为集成电路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奠定了基础。

【结论】以先进制造为基础的重要技术创新,将促进信息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融合。

关键词: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技术;电气性能;集成度;

引 言

集成电路是电子工业和信息社会的支柱和硬件基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 MOSFET)构成当前集成电路最基本的装置结构,目前绝大多数集成电路都是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MOS)以设备为基本单元。MOSFET自装置进入量产以来,尺寸微缩一直是提高集成电路性能的最重要手段[1-3]。

表1 等电场微缩对MOSFET影响设备性能

Table 1 The impact of scaling (fixed electrical field) to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MOSFET

从表1可以看出,当MOSFET设备尺寸按等电场微缩(即设备沟内电场保持恒定值)缩小至1/k当集成电路面积缩小1/k2.单次操作的功耗降至1/k2.运算速度提高k倍。从这一科学原理衍生出来的产业规律首先是Gorden Moore发现并命名为摩尔定律中央处理器是典型的集成电路产品(CPU)例如,英特尔在1974年发布了4004处理器 μm目前的工艺Intel最先进的公司Ice Lake系列CPU采用10 nm工艺(沟长Lg=18 nm),每平方毫米面积超过1亿MOSFET器件[4]。

随着MOSFET器件尺寸的急剧缩小,器件结构的典型尺寸不断逼近并超越光刻等微细加工技术的极限,因此人们不断开发新技术推动“摩尔定律”的延伸。尽管近年来,人们在前沿探索中基于新材料(如碳基)CPU)、新原理(如量子计算)的集成电路器件和电路原型显示[5-10],但需要指出的是,以传统为基础Si基MOSFET为基础的CMOS电路仍将占据集成电路行业的主导地位,是集成电路向更高的运行速度、更低的运行功耗和更丰富的功能集成方向发展的首选方案和主流趋势。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进步,今天的摩尔定律内涵已经远远超过了MOSFET新技术的引入不断提高先进集成电路制造的技术门槛,导致集成电路性能受到越来越多因素的影响。在传统的微缩过程中,除了获得高性能MOSFET设备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电路中设备的集成密度,抑制互联寄生效应,在集成电路制造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产生一系列新的方法来提高集成电路的性能,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针对近年来集成电路性能提升过程中的新制造技术进行回顾和展望。

1MOSFET提高装置性能

1.1MOSFET微缩规则

缩短沟长就是增加MOSFET自集成电路发明以来,尺寸微缩一直是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简单地缩短沟长会导致MOSFET因此,设备中短沟效应增强,MOSFET设备尺寸微缩的过程本质上是抑制短沟效应的过程。当MOSFET当设备的通道长度进入亚微米范围后,通道中的电位受到栅极电压和漏极电压的共同作用,导致设备中的短通道效应。沟中的电位V(y)[11]可以用公式(1)表示:

(1)

其中,Vbi内建电势为源极与沟之间,Vds漏极电压,VsL电位差为源极的电位差,y沿沟长方向的位置,Lg为沟通长度,λ为自然微缩长度(Natural Scaling Length)。从公式(1)可以看出,当两个MOSFET设备的沟长Lg自然微缩长度λ当比值相等时,设备中沿沟长方向的电势函数曲线相同,即短沟效应相同。自然微缩长度λ可表示为公式(2):

(2)

其中,εs和εox为半导体和栅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Xdepl为耗尽区域的宽度(当设备的物理厚度为时TSi小于耗尽区宽度时,Xdepl即沟道物理厚度),tox是栅氧化层的物理厚度,η格栅极的数量。因此,在不增强短沟效应的情况下缩短设备的沟长,需要在设备中获得尽可能小的自然微长λ。相对介电常数通过增加格栅绝缘层εox,降低栅绝缘层厚度tox,降低沟道物理厚度TSi并增加网的极数η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这些技术方向催生了High-k/Metal Gate(增大εox、减小tox)、FinFET(减小TSi、增大η)、全耗尽SOI(减小TSi)和纳米片/纳米线MOSFET(减小TSi、增大η)以下方案将分别介绍这些技术。

1.2High-k/Metal Gate技术

传统的MOSFET器件采用SiO2作为网格绝缘层材料,采用减薄材料SiO2厚度方法实现更大的网极电容密度,获得更大的漏极电流Id并增强栅极对沟的静电控制能力。但是,随着SiO2.随着格栅绝缘层厚度的不断降低,以隧穿电流为主的设备格栅极逐渐产生漏电,导致设备功耗增加[12]。因此,提出采用高介电常数介质(high-k)替代传统SiO2.在不增加栅极漏电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栅极电容密度[13-15](图1)13-15](图1)。另一方面,随着装置格栅绝缘层厚度的不断降低,格栅绝缘层中的电场强度不断增加,部分格栅极电压以格栅极耗尽的形式消耗在多晶硅格栅极中,降低了装置格栅极的电容密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用金属栅有效地避免了栅极的耗尽。

图1 High-k/Metal Gate网极堆垛结构示意图

Fig.1 The structure of high-k/metal gate gatestack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poly-Si/SiO2 gate stack

等效氧化层的厚度通常使用(Equivalent Oxide Thickness,EOT)评价栅极堆垛厚度(公式(3),EOT该值反映了栅极堆放在设备中提供电容的能力。

(3)

其中k是格栅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减小EOT需要使用介电常数较大的格栅绝缘层材料,首先更换SiO2的是SiON,通过将SiO实现二栅绝缘层表面氮化。但是SiON相对介电常数仅为6左右,不能满足集成电路技术的要求MOSFET对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Intel公司首先在45 nm节点采用HfO二栅绝缘层(相对介电常数约20)和TaN实现了金属栅材料High-k/Metal Gate技术量产,栅极堆放EOT值仅为1.2 nm[16]。与65 nm相比之下,节点是相同的Ioff情况下,pMOSFET和nMOSFET约50%和13%分别实现Ion提升。不断优化高介电常数介质和金属栅材料, High-k/Metal Gate现代集成电路器件的典型结构是45 nm采用节点后的每一代制造技术。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大的网格绝缘层介电常数会增加设备泄漏极与沟之间的电容,影响泄漏极电压,增强设备中的短沟效应。因此,虽然相对介电常数已经开发出70多个HfO2基higher-k介质[17-19]目前仍被广泛使用HfSiON格栅绝缘层(相对介电常数约为28)。

1.3FinFET和SOI技术

降低沟的物理厚度(TSi)抑制短沟效应,实现MOSFET进一步微缩设备的有效手段。由于Si沟的介电常数有限,网极电压难以有效控制沟内的静电,导致沟内的漏电MOSFET设备阈值电压降低,Ioff一系列一系列问题。减小TSi不能被栅极电压调节的通道区域可以从设备中消除,有效的栅极静电控制也可以在较短的通道设备中实现。通过降低沟道的物理厚度来实现更短的沟道MOSFET该装置的方法称为薄体(Thin Body)器件技术典型代表为SOI MOSFET和FinFET器件。有研究表明当SOI MOSFET器件的沟道长度为18 nm时,将沟道厚度由7 nm减薄至3 nm,可以将Ioff降低3-4个数量级[20]。IBM公司利用超薄沟道SOI器件结构开发了32、22 nm等数代技术节点(图2),与采用体硅器件结构的技术节点对比,即使SOI器件的沟道长度比体硅器件缩短,SOI器件中仍然实现了弱得多的短沟道效应。例如,当SOI器件沟道长度为22 nm时,器件中的DIBL(Drain Induced Barrier Lowering,漏致势垒降低效应:漏极电压导致沟道与漏极间势垒高度降低,使得器件在较大漏极电压下的阈值电压减小)为85 mV/V,远小于体硅工艺沟道长度30 nm时的值(120 mV/V)[21-22]。

图2 IBM公司研发的32 nm技术节点SOI MOSFET器件

Fig.2 The device structure of a MOSFET in the IBM 22 nm SOI technology node

抑制MOSFET器件中的短沟道效应,还可以通过增加栅极数量(η)的方法实现。常规的体硅MOSFET器件具有一个栅极,能够有效地改变沟道表面的电位,但是对沟道内部的静电控制能力不足,增加栅极数量能够更好地调控沟道内部的电位。FinFET是多栅MOSFET器件的典型代表,通过鳍状沟道两侧的栅极共同调控沟道电位,抑制器件中的短沟道效应。FinFET器件在Intel公司22 nm节点首先进入量产,实现了比平面器件更低的功耗、更高的性能和集成度[1](图3)。此后,FinFET技术成为先进逻辑器件的主流方案,在Intel、台积电、三星等龙头企业的7/5 nm节点中仍然采用FinFET器件结构[23-25]。除了在抑制短沟道效应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FinFET器件中反型层在沟道两侧栅极的共同调控下形成,因此载流子分布于鳍状沟道内部,有效减弱了载流子的表面粗糙度散射现象,提升了载流子的迁移率,有利于在器件中获得更高的驱动电流Id [26]。

图3 Intel公司研发的22 nm技术节点FinFET器件的沟道区域横截面图

Fig.3 The cross session TEM image of an Intel 22 nm technology node MOSFET, taken at the channel region

  1.4纳米片MOSFET技术

采用FinFET和SOI技术能够有效地增强栅极对MOSFET器件沟道的静电调控作用,但是进一步减小沟道长度仍将导致器件中短沟道效应增强。此外,为获得更高器件性能而将FinFET器件鳍状沟道高度不断增大的方式将导致工艺难度急剧上升[27]。因此科学家发明了将多个沟道在垂直方向堆叠的方法,在不增大器件面积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驱动电流Id[28- 30],即纳米片(Nanosheet)MOSFET技术,如图4所示。

图4 IBM公司研发的具有多层堆叠结构的Nanosheet MOSFET器件

Fig.4 The cross session TEM image of nanosheet MOSFETs fabricated by IBM

利用Si和SiGe具有不同刻蚀速率的特点,首先在硅衬底上外延若干Si/SiGe叠层结构,再选择性刻蚀除去SiGe,即得到了多层Si堆叠的沟道结构[31]。纳米片器件的优点在于利用叠层结构增加了沟道的数量,同时确保器件的投影面积没有增加。而平面型(Planar)和鳍型(FinFET)器件在增大器件驱动电流时需要采用更大的沟道宽度或多个鳍型沟道并联的方式,使得器件面积增大。因此纳米片MOSFET器件近年来受到IBM、三星等诸多国际半导体龙头企业的关注。

2寄生效应抑制

对于先进MOSFET器件,其电学性能除了与沟道长度、栅极堆垛等关键结构和材料参数有关,也受到器件结构中寄生效应的影响。其中,与器件电学性能最密切相关的是栅极与源漏极间的寄生电容,以及源漏结构与金属配线间的寄生电阻。

  2.1空气侧墙技术

随着MOSFET器件面积的持续缩小,源漏结构与栅极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导致源漏与栅极间的寄生电容增大。一般采用自对准源漏和栅极结构时采用自对准工艺,工艺过程中需要采用绝缘层侧墙结构将源漏与栅极隔开,避免源漏与栅极连通。传统的侧墙材料为SiO2和Si3N4,相对介电常数分别为3.9和5~6。为了充分抑制寄生电容,需要采用相对介电常数小于3.9的侧墙材料。Intel公司在第一层侧墙薄膜沉积后,利用无定形碳作为第二层侧墙薄膜提供最外侧第三层侧墙薄膜沉积的支撑,形成类“三明治”结构。最后选择性除去无定形碳,在第一、三层侧墙薄膜中间形成空气桥结构,称为空气侧墙(图5)[4]。由于空气桥的相对介电常数与真空相似,远小于SiO2和Si3N4的相对介电常数,因此采用空气侧墙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源漏与栅极间的寄生电容,有益于提高MOSFET器件的电学特性(尤其是充放电速度)。

图5 Intel公司在10 nm技术节点中引入的空气侧墙结构

Fig.5 The structure of air-spacer developed by Intel in the 10 nm technology node

  2.2Co局部接触金属

MOSFET器件的总电阻由沟道电阻和寄生电阻共同构成,在先进制造节点中沟道长度缩短使得器件的沟道电阻急剧下降,因此器件总电阻中的很大比例由寄生电阻贡献。在先进技术节点中,器件寄生电阻必须不断减小,尤其是对于FinFET等三维沟道器件,寄生电阻减小的趋势甚至逐步加快。金属互联是寄生电阻的重要来源,传统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中采用铜作为互联金属材料。但是铜具有很强的电迁移特性,随器件工作时间加长出现晶须生长等现象,导致金属互联的电阻增大、可靠性下降。为避免这一现象,通常在互联通孔和互联沟道表面沉积一层扩散控制层(如TaN等)阻止铜互联发生电迁移。但是扩散控制层材料将占据一定的互联线横截面积,不利于抑制寄生电阻。

图6 Intel公司Co局部接触金属与传统的Cu金属互联技术对比

Fig.6 The comparison of Intel’s Co local contact technique and the conventional Cu interconnection technique

Intel公司在10 nm技术节点中引入Co局部接触金属技术(图6)[4]。以Co作为M0和M1层材料。由于Co具有比Cu弱得多的电迁移特性,采用Co作为金属互联材料能够显著提升集成电路的电学特性。与同等尺寸的Cu接触金属相比,采用Co接触金属后,集成电路的电迁移降低至1/5~1/10。同时,由于无需在互联通孔和互联沟道表面沉积较厚的扩散控制层,通孔的电阻率降低了50%。因此在较上层的M2至M5层金属互联,也采用了先沉积Co薄膜再填充Cu的方式提升互联结构的抗电迁移特性。

3器件集成度提升技术

  3.1先进光刻技术

随着人们对集成电路功能和性能的更高需求,电路中器件的规模持续增大。以CPU为例,近年来电路中的器件数量已达几十亿量级,并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芯片的面积维持在大约100 mm2,并没有显著增大,因此器件集成度的提升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技术最典型的特征和衡量指标之一。以Intel公司10 nm技术节点举例,FinFET的鳍形沟道的厚度和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器件对漏电电流的控制能力和器件的集成度。与14 nm技术节点对比,10 nm技术节点的鳍型沟道厚度减薄了约20%,间距缩小了约25%,因此器件的电学性能得以显著提升。

通过增加曝光次数等方法可以获得更精细、密度更大的图形,如Intel公司10 nm技术节点采用了四重曝光,但是曝光次数的增加将导致成本上升等一系列缺点,因此仍然需要持续突破光刻的极限尺寸。光刻的极限尺寸由光刻分辨率极限决定。光刻分辨率极限可以通过瑞利判据判断(公式(4))。

(4)

其中,R为分辨角,L为透镜的数值孔径,λ为光源的波长。减小光源波长或增大透镜的数值孔径可以获得更高的光刻分辨率。由于设备自身尺寸的限制,透镜的数值孔径无法持续增大,因此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从微米节点进入10 nm节点,光刻工艺中使用的波长从365 nm逐渐转变为193 nm。尤其是在近年来,出现了采用极紫外光作为光刻光源的EUV光刻技术。

EUV光刻采用波长仅为13.5 nm的极紫外光源,具有更高的光刻分辨率,为器件集成度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图7为EUV光刻经过单次曝光和193 nm浸没式光刻经过三次曝光后的图形对比,可以确认采用EUV光刻能够在维持图形密度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图形精度。

图7 193i浸没式光刻三次曝光与EUV光刻单次曝光获得的结果对比

Fig.7 The comparison of the patterns fabricated by triple exposure using 193i lithography and single exposure using EUV lithography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光刻图案的尺寸已进入纳米量级,光衍射效应的增强导致光刻图案失真,无法与掩模板上的图案对应,版图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预留冗余以确保电路功能的正常实现。因此在制造掩模板和光源时,利用衍射效应对光刻图案进行光学近邻补偿(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OPC)。图8为是否采用光学近邻补偿的光刻图案示意图,可以看出光学近邻补偿技术能够有效减弱衍射效应导致的光刻图案失真,确保光刻精度。

图8 有无光学近邻补偿时的光刻掩模板设计与光刻效果对比

Fig.8 The comparison of the mask design and the lithography results w/ and w/o including the OPC

  3.2器件结构紧凑化

在以Intel公司10 nm技术节点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中,还开发了活跃栅上触点(Contact On Active Gate,COAG)和单伪栅等技术。

传统上MOSFET器件的栅极触点位于沟道的一侧,在器件以外占用了额外的面积。在COAG技术中,栅极触点被直接制造在活跃栅极的正上方,无需在器件一侧占据额外的面积,使得MOSFET器件的面积缩小约10%,实现了器件集成度的提升(图9)。此外,在22/14 nm技术节点中,需要在活跃栅极两侧分别配置多个伪栅,用于隔开活跃栅极并在多个FinFET并联时更为精确地匹配电流。通过更为精确的工艺控制,近年来逐步减少了该过程所需的伪栅数量。目前在FinFET器件活跃栅的两侧可以仅使用各1个伪栅实现隔开活跃栅极和匹配电流的功能,进一步减小了器件面积,提高了集成度(图10)。

图9 Intel公司活跃栅上触点(COAG)技术示意图

Fig.9 The schematic image of the COAG technique developed by Intel

图10 Intel公司单伪栅技术示意图

Fig.10 The schematic image of the single-dummy gate technique developed by Intel.

  3.3CMOS布局技术

传统的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pMOSFET和nMOSFET分别位于不同的有源区内,通过金属配线连接形成CMOS。由于光刻分辨率和工艺流程的限制,pMOSFET和nMOSFET间需保持一定距离,限制了集成度的提高。

针对这一问题,IMEC的研发人员提出了叉形晶体管(Forksheet MOSFET)结构(图11)。与传统的CMOS布局采用有源区进行器件隔离的结构对比,叉形晶体管采用“介电墙”隔离pMOSFET和nMOSFET,并使用叉形栅极结构控制器件的沟道,这种布局方式允许更紧密的器件间距、提升器件集成度,或将节约的空间用于增加沟道宽度提高启动电流Id。

由于叉形栅极与源/漏极具有更小的交叠区,使得寄生电容减小,也有利于器件性能的提升。与传统的有源区隔离器件对比,Forksheet MOSFET能够将器件运算速度提升10%(恒定功率)、或降低功耗24%(恒定运算速度)。在集成度方面,由于节约了栅极扩展、栅极切割及伪栅褶皱等结构占用的空间,采用8 nm 的pMOSFET/nMOSFET间距可使SRAM单元面积减小30%[32]。

图11 IMEC研发的Forksheet MOSFET结构示意图

Fig.11 The schematic image of the Forksheet MOSFET developed by IMEC

图12 Intel研发的CFET结构示意图

Fig.12 The schematic image of the CFET structure developed by Intel

构成电路结构时,金属配线的数量和宽度不能持续减小,因此当器件密度持续增大至一定程度,集成电路中器件集成度的进一步提升将逐渐受到布线空间的限制。为了突破这一瓶颈,IMEC、Intel等公司研发了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omplementary FET,CFET)结构。CFET结构突破了传统上将所有器件排列在同一平面上的方式,将pMOSFET制备在nMOSFET上方,并在两层器件间引入额外的局部互联层。这种将器件垂直堆叠、并将一部分金属配线制备在单元内部的布局方式开发利用了垂直晶圆维度的空间,极大提升了器件的微缩潜力,为单元面积的减小提供了更大可能性。将部分金属配线制备在单元内部,也简化了各单元间的金属配线设计,有望在相同金属互联层数下实现更复杂的电路设计。

目前,IMEC已在12吋晶圆上展示了采用纳米片晶体管器件的CFET结构,并提出CMOS布局结构将在2 nm节点进入Forksheet MOSFET阶段、在1 nm节点进入CFET阶段。Intel公司在实现了CFET结构的同时,还创新型地引入了高迁移率沟道材料[33]。通过将Ge沟道Nanosheet pMOSFET堆叠在Si nFinFET上方,实现了异质集成的CFET结构,充分利用了Ge中空穴迁移率高的特点提升pMOSFET性能,展示了CFET结构与新材料、新结构器件技术整合的可行性。

4结论与展望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新方法与新技术进展。当前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技术主要从MOSFET器件电学性能提升、寄生效应等非理想因素抑制和器件集成度提升等几方面入手突破瓶颈,采用了一系列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器件结构。需要指出的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最精密、规模最大的系统工程,单步制造工艺或单项技术的创新已很难维持集成电路制造水平的高速持续提升。必须从材料基础、参数调节、工艺整合和良率提升等诸多方面协同优化,才能够实现满足产业需求的集成电路制造成套工艺技术。不断应对摩尔定律延伸过程中的挑战、甚至尝试突破摩尔定律将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技术在未来的主旋律。

锐单商城拥有海量元器件数据手册IC替代型号,打造电子元器件IC百科大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