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管类型-MOS管4种类型与工作原理解析
时间:2022-09-15 06:00:00
MOS管类型-MOS分析管类型和工作原理
MOS管,即金属(Metal)—氧化物(Oxide)—半导体(Semiconductor)场效应晶体管是应用场效应原理的半导体装置;与普通双极晶体管相比,MOS管道具有输入阻抗高、噪音低、动态范围大、功耗小、集成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开关电源、镇流器、高频感应加热、高频逆变焊机、通信电源等高频电源领域。
MOS管道的类型和结构
MOS管是FET一个(另一个)JFET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N沟型和P沟型;根据场效应原理的不同,分为耗尽型(当网压为零时,漏电极电流较大)和增强型(当网压为零时,漏电极电流为零,必须增加一定的网压)。因此,MOS管道可制成P沟增强型,P沟通耗尽,N沟通增强,N四种类型的沟通耗尽产品。
图表1 MOS管的4种类型
每一个MOS管道提供三个电极:Gate栅极(表示G”)、Source源极S”)、Drain漏极(表示为D)。接线时,N通道的电源输入为D,输出为S;P通道的电源输入为S,输出为D;而且增强型、耗尽型的接法基本相同。
图表2 MOS管内结构图
从结构图中可以发现,N沟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泄漏极连接到N型半导体,而P沟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泄漏极连接到P型半导体。场效应管的输出电流由输入电压(或场电压)控制,输入电流非常小或无电流输入,使设备具有较高的输入阻抗,这也是MOS管道被称为场效应管的重要原因。
MOS管工作原理
一、N沟通增强场效应管理原理
N沟道增强型MOS在P型半导体上生成管道SiO2膜绝缘层,然后用光刻工艺扩散两个高掺杂的N型区域,从N型区域引出电极(漏极D、源极S);在源极和漏极之间SiO2绝缘层上一层金属铝作为栅极G;P半导体称为衬底,用符号B表示。由于栅极与其它电极相互绝缘,因此NMOS又称绝缘格栅场效应管。
当栅极G和源极S之间不加任何电压,即VGS=0时,由于两个漏极和源极N 型区间隔有P型衬底,相当于两个背靠背连接PN它们之间的电阻高达1012Ω,即D、S之间没有导电沟,所以无论在泄漏和源极之间增加什么极性电压,都不会产生泄漏电流ID。
图表3 N沟道增强型MOS管结构示意图
当衬底B与源极S短接时,在栅极G和源极S之间加正电压VGS>0时,如图3所示(a)所示,在栅极和衬底之间产生一个由栅极指向衬底的电场。在这个电场的作用下,P排斥衬底表面附近的空穴会向下移动,电子受电场的吸引力会向衬底表面移动,与衬底表面的空穴结合形成耗尽层。
如果进一步提高VGS电压,使VGS达到某个电压VT时,P衬底表层的所有空穴都被排斥和耗尽,自由电子被大量吸引到表层,从量变到质变,使表层成为自由电子的N层,称为反层,如图3所示(b)所示。
反型层将有两个漏极D和源极SN 型区相连,形成泄漏和源极之间的N型导电沟。开始形成导电沟所需的VGS该值称为阈值电压或开启电压。VGS(th)显然,只有VGS>VGS(th)而且VGS沟道越大,通道越厚,通道的导电阻越小,导电能力越强;增强型一词也从中得到。
图表4 由耗尽层和反形层产生的结构示意图
在VGS>VGS(th)如果在漏极D和源极S之间增加正电压VDS,导电沟会有电流流通。泄漏电极电流从泄漏区流向源区。由于通道有一定的电阻,沿通道产生电压降,从泄漏区到源区逐渐降低通道各点的电位,靠近泄漏区一端的电压VGD最小值为VGD=VGS-VDS,相应的沟道最薄;源区一端附近电压最大等于VGS,沟道最厚。
这使得沟厚不再均匀,整个沟呈倾斜状。VDS随着漏区一端附近的沟渠越来越薄。
当VDS增加到一定的临界值VGD≤VGS(th)当泄漏端的沟道消失时,只剩下耗尽层。这种情况称为预夹断,如图4所示(a)所示。继续增大VDS[即VDS>VGS-VGS(th)],如图4所示,夹断点向源极方向移动(b)所示。
虽然夹断点在移动,但沟区(源极S到夹断点)的电压降保持不变,仍等于VGS-VGS(th)。因此,VDS多余的电压[VDS-(VGS-VGS(th))]全部降到夹断区上,在夹断区内形成较强的电场。这时电子沿沟道从源极流向夹断区,当电子到达夹断区边缘时,受夹断区强电场的作用,会很快的漂移到漏极。
图表5 预夹断和夹断区形成示意图
二、P沟通增强场效应管理原理
P沟道增强型MOS该管因在N型衬底中产生P型反形层而得名。它通过光刻、扩散或其他方法在N型衬底(基板)上制作两个混合P区,分别引出电极(源极S和泄漏极D),同时,在漏极与源极之间SiO在绝缘层上制作金属栅极G。其结构和工作原理与N沟通MOS管道相似;只使用栅-源和漏-源电压极性与N沟MOS管相反。
正常工作时,P沟道增强型MOS管的衬底必须与源极相连,漏极对源极的电压VDS为了保证两个P区和衬底之间的负值PN同时,为了在衬底顶表面附近形成导电沟,栅极对源极的电压也应为负。
图表6 P沟道增强型MOS管道结构示意图
当VDS=0点。由于绝缘层的存在,在栅源之间增加负电压比,没有电流,但金属栅极被补充电,聚集负电荷,N多子电子在型半导体中被负电荷排斥到体内,表面留下正电离子,形成耗尽层。
随着G、S当间负电压增加时,耗尽层加宽VDS当增加到一定值时,衬底中的孔(少子)被栅极中的负电荷吸引到表面,在耗尽层和绝缘层之间形成P薄层,称为反层,如图6(2)所示。
此时,反形层构成漏源之间的导电沟VGS称为开启电压VGS(th),达到VGS(th)然后增加,衬底表面感应的孔越多,反形层越宽,耗尽层的宽度不再改变,所以我们可以使用它VGS控制导电沟的宽度。
图表7 P沟道增强型MOS耗尽层和反向层形成示意图
当VDS≠0点。导电沟形成后,D、S当负压之间增加时,源极和漏极之间会有漏极电流ID流通,而且ID随VDS而增,ID沿沟产生的压降使沟上各点与栅极之间的电压不再相等,削弱了栅极中负电荷电场的作用,如图7(1)所示,使沟从泄漏极逐渐缩小到源极。
当VDS增大到使VGD=VGS(即VDS=VGS-VGS(TH)),预夹断出现在漏极附近,如图7(2)所示。再继续增大VDS,夹断区只是稍微加长,沟电流基本保持预夹断时的值,因为预夹断时会继续增加VDS,VDS所有多余的部分都添加到漏极附近的夹紧区域,因此形成漏极电流ID近似与VDS无关。
图表8 P沟道增强型MOS管预夹断和夹断区形成示意图
三、N沟通耗尽的场效应管原理
N沟道耗尽型MOS管的结构与增强型MOS虽然结构相似,但只有一点区别,那就是N沟耗尽型MOS管在栅极电压下VGS=0时,沟道已经存在。这是因为N沟在制造过程中采用离子注入法D、S衬底的表面和栅极下方SiO大量金属正离子掺入绝缘层,也称为初始沟。
当VGS=0时,这些正离子已经感应到反形层,形成通道,因此只要有泄漏电压,就会有泄漏电流;当VGS>0时,将使ID进一步增加;VGS<0时,随着VGS减小,漏极电流逐渐减小,直到ID=0。对应ID=0的VGS用符号称为夹紧电压或阈值电压VGS(off)或Up表示。
由于耗尽型MOSFET在VGS=0点,漏源之间的沟已经存在,所以只要加上VDS,就有ID流通。如果增加正向栅压VGS,网极与衬底之间的电场会使沟道中感应到更多的电子,使沟道变厚,增加沟道的电导。
若在栅极加负电压(即)VGS80)正电荷将在相应的衬底表面感应,抵消N通道中的电子,从而在衬底表面产生耗尽层,使通道变窄,减少通道电导率。当负栅压升高到某个电压时VGS(off)当耗尽区扩展到整个沟道时,即使在这个时候,沟道完全被切断(耗尽)VDS它仍然存在,不会产生泄漏电流,即ID=0。
图表9 N沟道耗尽型MOS管结构(左)及转移特性(右)示意图
四、P沟通耗尽的场效应管原理
P沟道耗尽型MOS管道的工作原理和N沟耗尽MOS管完全相同,但导电载流子不同,供电电压极性也不同。
五、耗尽型和增强型MOS管的区别
耗尽型和增强型的主要区别在于耗尽型MOS管在G端(Gate)导电电压时有导电沟,增强型MOS管道只有打开后才会出现导电沟;两者的控制方同,耗尽型MOS管的VGS(栅极电压)可由正、零、负电压控制导通,增强型MOS管必须使得VGS>VGS(th)(栅极阈值电压)。
由于N沟耗尽MOS管在SiO2绝缘层中掺有大量的绝缘层Na 或K 正离子(P沟耗尽MOS当管道与负离子混合时,当VGS=0时,这些正离子产生的电场可以在P型衬底中感应到足够的电子,形成N型导电沟;当VGS>0时,会产生更大的ID(漏极电流)VGS<0,它会削弱正离子形成的电场,缩小N沟,从而缩小N沟ID减小。
这些特性使耗尽型MOS在实际应用中,设备启动时可能会误触发MOS管道,导致整机失效;不易控制,使其应用极少。
因此,我们每天都看到NMOS、PMOS多为增强型MOS管;其中,PMOS它可以很容易地用作高端驱动。PMOS由于导通电阻大、价格贵、替代品种少等问题,通常用于高端驱动NOS替代,这也是市面上无论是应用还是产品种类,增强型NMOS管最为常见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开关电源和马达驱动的应用中,一般都用NMOS管。
(一)MOS管重要特性
1、导通特性
导通的意义是作为开关,相当于开关闭合。NMOS的特性,VGS大于一定的值就会导通,适用于源极接地时的情况(低端驱动),只需栅极电压达到4V或10V就可以了。PMOS的特性是,VGS小于一定的值就会导通,适用于源极接VCC时的情况(高端驱动)。
2、损失特性
不管是NMOS还是PMOS,导通后都有导通电阻存在,电流就会被电阻消耗能量,这部分消耗的能量叫做导通损耗。小功率MOS管导通电阻一般在几毫欧至几十毫欧左右,选择导通电阻小的MOS管会减小导通损耗。
MOS管在进行导通和截止时,两端的电压有一个降落过程,流过的电流有一个上升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内,MOS管的损失是电压和电流的乘积,这称之为开关损失。通常开关损失比导通损失大得多,而且开关频率越快,损失也越大。
导通瞬间电压和电流的乘积越大,构成的损失也就越大。缩短开关时间,可以减小每次导通时的损失;降低开关频率,可以减小单位时间内的开关次数。这两种办法都可以减小开关损失。
3、寄生电容驱动特性
跟双极性晶体管相比,MOS管需要GS电压高于一定的值才能导通,而且还要求较快的导通速度。在MOS管的结构中可以看到,在GS、GD之间存在寄生电容,而MOS管的驱动,理论上就是对电容的充放电。
对电容的充电需要一个电流,由于对电容充电瞬间可以把电容看成短路,所以瞬间电流会比较大。选择/设计MOS管驱动时第一个要留意的是可提供瞬间短路电流的大小;第二个要留意的是,普遍用于高端驱动的NMOS,导通时需要栅极电压大于源极电压。
而高端驱动的MOS管导通时源极电压与漏极电压(VCC)相同,所以这时栅极导通电压要比VCC高4V或10V,而且电压越高,导通速度越快,导通电阻也越小。
图表10 4种MOS管特性比较示意图
4、寄生二极管
漏极和源极之间有一个寄生二极管,即“体二极管”,在驱动感性负载(如马达、继电器)应用中,主要用于保护回路。不过体二极管只在单个MOS管中存在,在集成电路芯片内部通常是没有的。
图表11 寄生二极管位置示意图
5、不同耐压MOS管特点
不同耐压的MOS管,其导通电阻中各部分电阻比例分布不同。如耐压30V的MOS管,其外延层电阻仅为总导通电阻的29%,耐压600V的MOS管的外延层电阻则是总导通电阻的96.5%。
不同耐压MOS管的区别主要在于,耐高压的MOS管其反应速度比耐低压的MOS管要慢,因此,它们的特性在实际应用中也表现出了不一样之处,如耐中低压MOS管只需要极低的栅极电荷就可以满足强大电流和大功率处理能力,除开关速度快之外,还具有开关损耗低的特点,特别适应PWM输出模式应用;而耐高压MOS管具有输入阻抗高的特性,在电子镇流器、电子变压器、开关电源方面应用较多。
壹芯微科技针对二三极管,IC集成作出了良好的性能测试,应用各大领域,如果您有遇到什么需要帮助解决的,可以点击右边的工程师,或者点击销售经理给您精准的报价以及产品介绍